(50)平定三藩
康熙智擒鳌拜之后,开始真正的亲政,他书写了“三藩、河务、漕运”条幅挂在宫中柱子上,夙夜廑念三大要事。
坚决撤藩
三藩乃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平南王尚可喜年老多病,将藩务交给儿子尚之信打理。尚之信为人残暴嗜杀,连其父尚可喜也不放在眼内,竟胆敢杀死尚可喜派来送信的人,以求取乐。尚可喜怕他早晚会酿成大祸,加上自己亦不甘受制于自己儿子,于是在康熙十二年,他上书要求告老还乡,回辽东养老。
早已想撤藩的康熙便趁此下令撤去尚藩,将其士卒撤返原藉。吴三桂、耿精忠闻讯大惊。于是,老谋深算的吴三桂,连同耿精忠立即假意向康熙示意自愿撤藩,以试探朝廷动向。
康熙认为是时候解决三藩问题,他紧急召集群臣议论撤藩之事。各人均清楚知道批准吴三桂等撤藩即加快他们横下决心造反,但如果不撤,造反亦是迟早问题。正是“撤也反,不撤也反,倒不如快撤,然后速战速决,一劳永逸。”
可是,大部分亲王、贝勒、权臣都不愿撤藩,厌战情绪高涨。十几年太平日子过惯了,不想打仗,而与康熙携手同心对付过鳌拜的索额图竟支持反战,使康熙感到万分失望。又有个魏象枢,走出来说要“以德服人”,但这些理论根本不能应用在此件事上。只有兵部尚书明珠、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等人坚定不移的主张撤藩。
康熙力排众议,决定撤藩,并且要彻底地撤。他更于清晨绝早跟太皇太后(即孝庄)作最后商议,得到共识。
吴三桂三藩叛乱
吴三桂万料不到康熙会真的撤藩,他拥兵自重,根本不愿放弃云南,宁死也要独霸一方,不肯交出兵权。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来蛊惑人心,举兵造反。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加入叛军集团;康熙十五年,尚之信亦在广州参与叛乱。战火急剧蔓延,半壁江山一眨眼已落入叛军手中。与此同时,察哈尔蒙古亲王布尔尼亦乘机作乱,大清王朝岌岌可危。
发兵平乱
叛军起兵,其党羽纷纷响应,各地告急文书频传京城。索额图竟提出杀死明珠等主战派人士,继而与吴三桂重新交好。康熙痛斥索额图连番谬论,并立即准备应战。
康熙认准只要能消灭吴三桂一路兵马,其他叛军即不攻自破。他先令户部米思翰安排好军需,然后分别派出图海、勒尔锦、瓦尔洛、莫洛等大将领兵进军湖南、四川、西安等地。年少的康熙骑“自在骢”以马奶酒为将士送行,情绪激昂。
康熙拟定大本营设于荆州,镇守盐津、胜境关,战线控制在四川、贵州、湖广三省内。此刻望着全国地图,康熙终于明白荆州何以成为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
除了布署军事策略外,康熙还颁发了一条上谕:凡弃暗投明者即与保全,恩养安插。
平定三藩
康熙于乾清宫批阅前线奏报,运筹帷幄,苦苦筹划战事。
满洲八旗没有了当初入关时的强悍,出师不利。吴三桂义子、陕西提督王辅臣举兵支持叛军,杀死莫洛。陕西地处要冲,康熙马上派图海进攻平凉,于康熙十五年收服陕西全境。
姚启圣剧照此外,康熙破格提拔汉将姚启圣、赵良栋等人为朝廷效力,加派绿营兵相助八旗骑兵,战况渐渐扭转。耿、尚二藩知事情不妙,加上他们四十余年以来一直效忠清室,受恩三世,开战后不久便投降了。
清兵灭吴三桂左右两翼大军,叛军终敌不过清室全国兵马。眼看大势已去,吴三桂还欲虚张声势,于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改元昭武,在衡阳称帝。也许是天理难容,四、五个月后吴三桂暴死。其孙吴世珰继位,部下涣散,军心动摇。叛军全线溃败,退守云南。
战事到了尾声,定远平寇大将军固山贝子彭泰、征南大将军都统赖塔请奏进兵昆明,康熙起初不忍强攻昆明,他不欲战火使无辜平民百姓受害;但半年后终等不到吴军投降,遂下令进剿吴逆余党,八年战争结束。
听到战况捷报,康熙喜不自胜,挥笔写下《滇平》一诗:
滇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矜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