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毕竟萧瑟,还是忍不住地流出伤感。
又恰好遇到董小宛,一枚在28岁便香消玉殒的女子,仅仅28岁。
屏幕里屏幕外,见过许多故事,发现最触动内心泪点的还是生命的消逝,无论伟大与否。
董小宛不会料到她这短暂一生后来竟成为了一段流传久远的故事,她也成了人们口中的传奇女子。
自然,谁会在生命的最初抑或是在跌跌撞撞的蹒跚步履里去设计成为一个传奇?

家道中落是一件挺可悲的事,这感觉与攥到手心里的东西被抢走如出一辙,既然终究不再属于你,何必让你有拥有过的窃喜,而后在无任何预兆的情形下突如其来地收走,给你当头棒喝!
然后,你才想起,拥有时该好好享受的。
董小宛落地苏州,这座令我目前为止觉得最柔的城市,同在江南,都不及去一次苏州让我对柔来得有体悟。
她本是千金闺秀,董家有着传承了二百多年的苏绣手艺,所以不至无能为力而潦倒窘迫,如此发展下来,“董家绣庄”也是个大家族了,其实已名利双收。
奈何,后来它的结局直接造就了董小宛名传秦淮的现象,它兴许会得意一丝。
好像朝代更迭似的,传着传着就生了锈,改了名,换了姓。历史本身是位瞭望者,连天下权力的游走都泰然视之,那一个绣庄哪能令之眨眼?
但十多年的家庭教育足够让小婉成长成通晓诗文书画绣艺不凡的窈窕淑女,一入秦淮便芳名盛起。
这样来看,拥有过还是有所裨益,只是有与无之间的落差不是一般人所能把控。
这董家败落的导火索乃是董家父亲患暴痢有疾而终,而董家母亲痛心疾首亦不懂生意操持,于是撒手招人来管。不曾想因用人不济又夹缝在明末纷乱之中,绣庄债台高筑。
母亲原本孱弱的身躯由此病倒,但开销与债务刻不容缓。一切的一切或是时运也罢,董小宛来到南京的秦淮河畔卖艺谋生,把原来的名字“董白”改成“董小宛”。
这样一个人不会是庸脂俗粉,也必定清高不凡,在莺歌燕舞的大环境下,也唯有这一份清高足以自慰而获得最后一点尊严。
这姿态我一贯支持。
清雅便与清雅相遇。董小宛辗转至半塘,不过原则始终不可退却,所幸有风雅之客,邀三两红颜共享山水风情。
山水是最育灵气的,黄山、太湖、西湖,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董小宛在这游目骋怀之间,确可暂时忘却烦忧,小小释放一番胸怀。
醇香飘散,才子耳闻,董小宛也渐渐成为名流雅士席间的一个话题中心,纷纷慕名而欲一睹其芳容。
冒辟疆便是其中一位。
两人一开始的相遇并不顺利,多次错过,但会相遇的人终究还是会相遇。

冒辟疆是明末四公子之一,享誉才名,不仕清朝的民族气节颇受人赞赏。
可,露水情缘也不少。
看《影梅庵忆语》,从冒襄的眼中去探董小宛,所谓的郎才女貌却并非为人十分艳羡。
董小宛是决心跟随冒辟疆,“妾此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返吴门”,而冒辟疆是多次推诿,可说的理由有很多,但终究是为何只有当事人清楚。
几经波折,董小宛终于入冒家门。在冒家的九年,她尽心服侍,一丝不苟。
在冒家的日子,她的姿态始终如一,不论逃难时,冒辟疆“一手扶老母,一手曳荆人”,她不是他心中的首选,纵使小婉勇敢,纵使冒襄顾暇不及。
这一切似乎都可以情有可原,其实多无可奈何。
几年的时光,多少都是压抑的,在那个时代,身份决定了在大家族里的自由程度,一个被极度宠爱眷恋着的女子生活状态当不会如此。
他也许爱她,但不及她爱他。
冒襄病重,董小宛“汤药手口交进,下至粪秽,皆接以目鼻,细查色味,以为忧喜。” 这一份无微不至的照料无论如何都令人动容。
“星靥如蜡,弱骨如柴”,小婉自己最终劳累过度,如花美眷的生命就此逝去。
冒辟疆的长寿有董小宛很大一份功劳,巧合的是,一个在28岁死去,一个活到了82岁。
她真的是将自己与所爱之人融为一体,至少在她这一方,她已做到极致,她的低姿态似乎是把自己附在爱人身上而成为他的另一个影子。
而我们在迷雾里观看着,只禁不住涌起一股不平,她爱上的人心里还藏着另一个女子,那么她成为他的妾是否也有一种被迫成为他心中退而求其次的角色?
但是,如若我们忘记她是董小宛,只记得她是冒氏小婉,或许也能释然。
在董小宛心中,可能在遇见冒辟疆以后,她就不再是董小宛,而是冒董小婉,那么她可以为他死是一种极好的归宿。
现在再看董小宛对冒辟疆的这般执着,却已不仅仅是那曾有过的和许多人都相似的感受,觉得她把自己放得太低太低,为之付出自己所能释放的一切,实在是笃定、勇敢与坚毅。
无论为生存、为爱情,头破血流,又岂是一般人所能做到?
而值不值得,不必旁人评说,能够对心负责已是很好很好。
我不敢如何类推于己,但总能从艳名远播的女子之生命轨迹里瞧瞧自己。
不知道最初的痕迹始于何处,但也渐渐总结出一点。
世间人事,我倾向于不敢太靠近,害怕聚散离别,习惯于从开场便担忧结局,人来人往,是匆匆一笔又一笔。
于是,只尽力在最不失礼仪的位置上站得远一些,如此,也便失去了书写故事的机会,从而让自己觉得过去年岁平淡如水。都说,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么些年,而我实在是少了一股放肆的勇气。
可是,到底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大概,董小宛对自己的结局也是无悔的。
人是个矛盾体,一个我与另一个我在诉说,另一个我又与一个我在争斗,这一个我又开解着那一个我,但所有的我应该都是想呈现出最好的那一个我。

她大概比《红楼梦》里的香菱幸运一点,香菱五岁就被人贩子拐走,董小宛好歹十三岁才有沦落风尘的机会,腹内书香之气早已扎根,不必受草莽叨扰,更重要的是,她在自己的境界里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董小宛大概也像林黛玉,但黛玉有宝玉,冒襄与宝玉对女子的观念态度是很不一样的。
一切都是故事。人生终将成为故事。
故事本身也许并不足够美,只是被不断地演绎着流传着,连残忍也成了一种美的点缀,是为凄美。
身在其中的人,与旁人的感受必然是大不相同的,于她,那是自己的人生,如何有闲暇去看待美或不美。
只是对旁观者而言,将其谓之美大概是所能给予的最慈悲的眼光。
董小宛,一个有着诗情、有着词才、有着极深烹饪功力、被称为“针神曲圣”的痴情女子。
她爱国,她更爱心上人。
END
第十札: 董小宛 我一个人,欣赏历史人物后的小小观感,只是想要、想要撷取历史风情中的几许柔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