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382928/f4cfc3c5f59dfbc9.jpg)
一、“你有什么择偶要求呀?”
玲说,“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呀。”
“怎么可能?你,还不错呀,长相不错,学历不错,工作不错,家境不错……没有要求怎么会找不到呢?”
“那……就和我差不多就好,看得顺眼,文化凑活,经济尚可,相处愉快,有接近的价值观,温柔体贴,勤奋上进……”
“哦,难怪找不着,原来要求这么高。”问的人听到了自己想听的原因,终于满意了。
尽管如此,玲身边还真出现了不少这样的人,如玲所说,“我原本就是很普通的人”。
玲说“可这样的人出现在我面前,我却完完全全,没有感觉。有时真的打动我的人,完全不符合我列出所谓要求,不温柔,不体贴,大男子主义……但他就是在某个瞬间打动了我,让我卸下防御、俯首称臣。”
在咨询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案例,我们常高估了自己的理性,看似理性的玲,其实一点都不理性。
我们的思维可以分为理性脑和感性脑,平时的理性脑是一个严厉的检察官,帮助我们把关,可是,在关键时刻决策的,却常是我们内在的最有源动力的感性脑。
列出条件的理性脑就像是驯象人,感性脑就像是这头大象,我们常说“不爱的理由有无数,但是爱的理由只有一个”。驯象人列出了再多的条件,大象不干,也是没有用的。
当然,感觉并非凭空而来,如你对原生家庭里父母的认同,你对自我的认同和接纳程度……许多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修好驯象人和大象的关系,也是修通和自己的通道,更加清晰通透的看见自己内在真正的需要。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2928/dab2d643a5488978.jpg)
二、“他们到底在急什么?”
“今天又去喝了17楼女儿的喜酒,她可比你小好几岁呢,差不多得了,别太挑了……”
……
“今天谁的女婿开车送我们回来的,他都有女婿了,差不多得了,别太挑了……”
……
“她比你还丑,都嫁到一个宝马男,差不多得了,别太挑了……”
……
家人总是有这样的能力,所有的日常片段,都能回归到一个点上。
玲说,“我对我爸说,爸,我不急,他说,我急……让我哭笑不得,我也妥协过的,和大家觉得条件不错的人交往,学历好、家世好、经济好、事业好……想说差不多得了,可就是没有心跳加速,没有期待,没有喜悦……”
“他们到底在急什么?”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可忽视的阶段性任务,在成年早期要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于是周围的人都变成了无师自通的心理专家,日常种种,都会变成影射的素材。
听得多了,这些咒语也会内化成我们自己内在的声音,“差不多就得了”,“还挑什么?”“就这样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2928/e0b38ff75491c1d6.jpg)
三、“要不要差不多得了?”
这是奇葩说最近一期的辩题,也是我咨询当中常遇到的问题。
很多女孩在纠结,年龄不小了,要不要差不多得了?
和奇葩说难分难解的辩论一样,每一个来访者又何尝不是心里跟自己辩论,有时候正方胜,有时候反方胜,有时候打得不可开交,一团乱麻。
差不多并不是一个绝对值,而是一个变化发展的变量,有的人一开始觉得差不多,但是相处下来会发现还差很多,有的人一开始觉得差很多,接触之后或许会慢慢变成差不多,差多还是差不多,关键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说到底,找伴侣的过程就是在找自己的过程,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而不是寄托于找一个完美的对方。
安全感寄托在别人身上,只会更没有安全感,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也无法纯粹,当你不接纳自己的笨拙,才会盯着对方的笨拙不放,当你不接纳自己的无聊时,才会放大对方的沉闷……
那个差不多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你,能不能够接受一个差不多的自己?
有一天,玲对我说,这个人差不多了,我很高兴,因为这时的差不多的,其实是快到了,快好了。不是委曲求全,而是带着娇羞的心甘情愿。
写在最后:
人的一生其实只是由几个关键环节组成,那些貌似漫长的时光,都在为这些要素积聚能量,在不该凑合的事情上凑合,未来也就只能凑合了;在核心环节认怂,人生也就真的认怂了。
——李筱懿
我们对吃什么、用什么这些生活细节都不妥协,核心环节,又怎么能凑合?
但“差不多得了”,未必是妥协,或许也一种成长。成长到懂得判断这是什么样的“差不多”。
若是别人心目中的差不多,不能凑合,若是自己心目中的差不多,得了就得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