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史三国:诸葛亮之平定南中

作者: 白丶o | 来源:发表于2019-10-15 09:35 被阅读0次

    蜀汉章武三年(223)夏四月,刘备病逝,五月,刘禅即皇帝位,改元建兴。

    六月,益州郡汉族豪强雍闓,趁蜀国夷陵新败、刘备病逝,以及黄元叛乱的混乱时机,策动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蛮族头领孟获等共同叛乱。

    参《华阳国志·蜀志》所云,‘章武三年(223),越巂叟大帅高定元称王,恣睢,遣斯都耆帅李承之杀将军梓潼焦璜,破没郡土。丞相亮遣越巂太守龚禄住安上县,遥领太守。安上去郡八百里,有名而已。’

    换言之,此时蜀汉北有曹魏大兵压境、东有孙权在侧威胁,内则南中三郡,已不归蜀汉所属。可谓内忧外患,形势异常严峻。

    故又《三国志·邓芝传》载,‘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芝见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

    即诸葛亮采取了‘北抗曹魏、东和孙权’之战略,于建兴元年(223)十月,派邓芝与东吴重修于好。

    又《三国志·王连传》载,‘时南方诸郡不宾,诸葛亮将自征之,连谏以为「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连言辄恳至,故停留者久之。’

    即南中叛乱,实际上起于蜀汉建兴元年(223),并非建兴三年(225)。

    实则继夷陵战败后,蜀汉急需休养生息。

    但后主刘禅初登大宝,面对叛乱,诸葛亮又不得不表明态度与立场。以震慑叛军,不令其轻举妄动。直至王连恳谏,诸葛亮方顺势以「务农殖谷,闭关息民」为由,将南征推迟两年。

    南中本有四郡,越嶲郡、牂柯郡、益州郡、永昌郡

    然参《华阳国志》(卷四)载,“章武初,郡无太守,值诸郡叛乱,功曹吕凯奉郡丞蜀郡王伉保境六年”,即永昌郡并未参与叛乱。诸葛亮南征,高其义,表曰:“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

    虽《三国志·吕凯传》中云,‘闿又降於吴,吴遥署闿为永昌太守。’

    然永昌在益州郡之西,道路壅塞,与蜀隔绝,又吕凯与王伉等闭境拒闿。及诸葛亮南征讨闿,雍闿始终未能进入永昌郡内。

    故参《华阳国志》(卷四)所述,‘建兴三年(225)春,亮南征,自安上由水路入越巂。别遣马忠伐牂柯,李恢向益州……’

    由诸葛亮率西路军主力,由成都至安上,水路进入越嶲郡,讨伐越嶲夷王高定;参《华阳国志》所载,‘亮欲俟定元军众集合,并讨之,军卑水。’如图所示,蜀军途经雷波、美姑、昭觉等县,最后与高定对峙于卑水(昭觉县)。

    高定元自旄牛、定笮、卑水多为垒守的同时,等待雍闓、孟获等北上增援。

    然雍闓等人汇聚后,叛军内部却发生内讧,雍闿及士庶等惨遭定元部曲所杀。可见,诸葛亮集结于卑水地区,按兵不动并非单纯等待叛军集结,一网打尽。

    期间,诸葛亮更是对叛军内部采以离间之计……

    雍闿此人过于桀慢,参《三国志·吕凯传》载,‘时雍闿等闻先主薨於永安,骄黠滋甚……雍闿尝曰:“盖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远人惶惑,不知所归也。”’

    即现在天下有三个正统,我雍闿归附谁不都一样。

    由此推之,雍闿欲趁蜀汉虚弱之际,行独立之事。且雍闿是此次叛乱主导者,又杀蜀所署太守正昂,缚张裔于东吴,而东吴又遥署雍闿为永昌太守。换言之,雍闿北上援助越巂高定,或许即是「鸠占鹊巢」

    如此雍闿则名义上占据南中益州、越嶲、永昌三郡。

    再与牂柯朱褒联合,未尝不可与北方之蜀汉形成对峙。但想必越巂高定,并不愿意就此「寄人篱下」

    与此同时,诸葛亮于卑水按兵不动,将雍闿、孟获等叛军主力调离益州郡,亦是在为中路李恢提供便利……

    李恢本为庲降都督,领交州剌史,驻平夷。参《三国志·李恢传》载,‘恢案道向建宁。’建宁即昆明曲靖,其目的即趁虚而入,并切断雍闿、孟获之退路。

    又《李恢传》载,‘诸县大相纠合,围恢军於昆明。’即李恢军由平夷南下益州郡受阻,后李恢以欺诈之计使围守怠缓,而大破之。

    如果诸葛亮进军卑水,直接将高定部剿灭,雍闓部或许因畏惧而回守益州郡,李恢部则无法顺利占据曲靖。故而诸葛亮于卑水的集结震慑,实为平南中之战点睛之笔

    雍闿死后,孟获代雍闿为主,率领雍闿遗部迅速回返益州郡。诸葛亮则趁势消灭越嶲郡高定主力,随后向南追击孟获等部。

    参诸葛亮于《出师表》中云,‘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又《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夏五月,亮渡泸,进征益州。”但诸葛亮的「渡泸」之路,正史却并未提及。

    参考《华阳国志·蜀志》有云,‘会无县路通宁州,渡泸得堂狼县。’

    会无县即会理,而宁州即华宁县(滇池以南)。以此推之,建兴三年(225)五月,诸葛亮由邛都南下、经孙水南下而渡泸水。

    且参《吕凯传》载,‘亮至南,上表曰:“永昌郡吏吕凯、府丞王伉等,执忠绝域,十有余年,雍闿、高定逼其东北,而凯等守义不与交通……”’故雍闿北上之前,必会留兵围困永昌,以防吕凯等人断其后路。

    如此一来,诸葛亮应不会选择渡泸水、走堂狼,经涂水南下。而是会与吕凯合兵,甚至是分兵救援永昌。

    如此诸葛亮、吕凯、李恢三路大军会对孟获形成合围之势。而孟获以败军之势,又被三路大军围追堵截,焉有不败之理。

    所谓‘七擒孟获’,《三国志》并无相关载述。此语出自《汉晋春秋》,其曰:‘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

    且《华阳国志》亦有「七虏七赦」之语。

    而后裴松之著《三国志注》及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皆将「七擒孟获」载入史书,故多数学者对此深信不疑。

    然据《滇元纪略》称:“七擒孟获:一擒于白崖,今赵州定西岭。一擒于邓赊豪猪洞,今邓川州。一擒于佛光寨,今浪穹县巡检司东二里。一擒于治渠山。一擒于爱甸,今顺宁府地。一擒于怒江边,今保山县腾越州之间。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

    从上述地点分布来言,几乎覆盖了云南省。

    诸葛亮五月渡泸,又《三国志·后主传》载,‘十二月,亮还成都’,即入冬之前已然平定南中,故时间上难以完成。

    且所谓七擒七纵,仅具震慑之威,并无安抚之用,仅需在击溃叛军的同时,重用地方势力,保障地方利益,南人自然归心。以蜀汉国力而言,诸葛亮绝不会费时费力、多此一举。

    故即使《滇元纪略》所载有误,七擒孟获亦属无稽之谈。

    只因中国哲学中有「逢七必变」之理,故而方有「七擒」之说,实不过是虚数而已。而小说中鄂焕、祝融、孟优、木鹿大王等亦是虚构。

    而东路军马忠,则由川南僰道经平夷,直逼牂柯且兰。

    参《三国志·马忠传》载,‘三年,亮入南,拜忠牂牁太守。郡丞朱褒反。叛乱之后,忠抚育恤理,甚有威惠。’即平定叛乱后,马忠即着手于地方安抚。且《李恢传》亦云,‘追奔逐北,南至槃江,东接牂牁,与亮声势相连。’

    故马忠亦无需西进滇池与诸葛亮会合。

    而参《三国志·费诗传》载,‘建兴三年,随诸葛亮南行,归至汉阳县,降人李鸿来诣亮,亮见鸿,时蒋琬与诗在坐。’且李恢本为庲降都督,常驻平夷县。换言之,南中平定后,诸葛亮应是经汉阳、过平夷。

    论功行赏,做好最终的安抚工作后,回返成都。

    从战役规模而言,南中之战只是一场平定偏远地区叛乱的中、小战役,并未有小说中的跌宕起伏。

    参战人员仅是诸葛亮、马忠、李恢等人,其他如蒋琬、费诗等丞相府曹掾随行。而如赵云,建兴元年(223),为中护军,职责掌管禁军,宿卫皇室。又如,魏延此时正镇守汉中。而费祎、马谡则留守都城,均未出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半史三国:诸葛亮之平定南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kfay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