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型超市有购物经历的人,肯定都有过这种尴尬的时候,迷路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怪自己,是路痴,或者记性不好。但有些时候,有可能是超市的糟糕设计导致的。
有过产品设计经验的童鞋肯定都知道信息架构的重要性。什么是信息架构,说的直接一点就是大量信息的分类方式。在经典的图书馆中,海量的书籍通过某种分类法来对信息进行分类,比如南京图书馆采用的就是中图法的分类方法。而现代web的分类方法有比如移动端常用的分类法瀑布式、抽屉式和九宫格等分类方法。这些无论是传统的还是互联网的分类方法,目的都在于让信息更易被搜寻到。因此,
我们设计信息架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让用户在一定的信息规划下更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因此,当我们在超市里迷路了,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商品,甚至是找不到出路,我们就会怀疑,超市的信息架构设计的是不是有问题。
按图索骥,信息架构到底该怎么设计?由于没有设计过超市的信息架构,所以我们此时只能使用演绎法,根据我们设计web信息架构的经验去设计我们心中超市的信息架构。
首先,要保证分类的一致性、相关性和独立性。比如,一会按照是否需要,比如不能把“零钱宝、任性付(两者都是苏宁金融旗下的理财产品)“和“苏宁理财“划分到一起,因为维度就不一致了,前者是后者的子类,这就违背了独立性。
其次,要和产品目标和用户需求相一致。不同类型的产品往往信息架构是不一致的。咨询类的app,往往由于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所以瀑布流式的布局往往比较合适,而苏宁金融app则采用了九宫格式的布局。
而且,需要在信息架构的广度和深度中取得平衡。太广了,分的太细了,用户选择的时间就会增加。但如果太深了,用户的操作步骤则明显提升。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就是,不要挑战用户已形成的心智模型,不要使用有歧义的语言。要按照用户习惯的语言、方式去表达。不按常理出牌,以及在设计中标准不统一、多样性等,都容易让用户陷入困惑,增加学习成本。人在生活中,往往都习惯根据已有的经验去对待陌生但相似的事物,如果这个事物实际是特别的,那么对用户来说将是很糟糕的。简单来说,如果没有十足必要,不要尝试改变用户的习惯。
在简单思考了下web信息架构的设计原则,让我们来回忆下另一个熟悉的事物,图书馆的信息架构设计。
我们在图书馆找书时,最先是把自己的书籍根据经验分类。比如我们要找“Axure使用”相关的书籍,我们就会想到应该在“计算机”类中寻找,然后根据经验,知道计算机在分类中是靠后的,所以应该在图书馆尾部寻找,尽管不记得具体是属于哪个分类。但由于大型的图书馆大多采用“中图法”分类,而且分类排序是采用瀑布式的,所以我顺着类走,走到大概尾部就可以基本到达区域了。要想找到具体的位置,通过书籍上的条码和书架上的字母就能找到了具体的位置。
让我们梳理下图书馆的信息架构设计。首先,采用了合理的分类方法,且大部分图书馆都是采用一样的分类法,因此我在到达一个新的图书馆,我也可以根据以往经验估计,计算机应该分类到后面几个大类,就缩小了搜索范围;其次,采用的瀑布式的方式,让我很容易定位到图书的物理位置,分类排前的图书,位置也靠前,分类后的,位置也靠后。同时,通过书架上的字母,我能明确书架具体的分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大部分图书馆都是同样的分类方法,分类也是按照我们的习惯分的类,所以我们能很好的运用已有的心智模型到各个图书馆。所以,这也是我不容易迷路,不容易找不到书的原因(当然排除各个读者或者管理员随意插放书籍的情况)。
那么,让我们想想,为什么我们容易在超市迷路。
-
各个超市的布局缺乏统一标准。试想,如果在图书馆,哲学类的书籍,有些是放在图书馆前段,有些是末尾,那我们到达一个新的图书馆,我们就只能借助外界信息,而不能利用已有的经验。
-
超市的分类不清晰。在app中,我们往往通过一些视觉上的差异来区分不同种类的东西。比如相同的就用一个小框框围起来,类之间的区分用一个颜色亮丽的粗线条区分等等方法。反观超市,比如采用,红色的货架装生活用品,白色的装饮料,这样会不会效果更好?
或许还有很多方面都能让顾客更容易找到商品,但是由于太晚了,我已经意识恍惚了,所以就思考到这。
但是,对生活中各种信息是如何布局,背后的信息架构是怎么样设计的思考,我从未停止。这也是其中的乐趣吧。就像我常说的一句话,
最鲜活的语言往往来自于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