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定公十三年,卓有政绩的孔子在各种压力下,最终不得不离开鲁国政坛,他怀着极其无奈的心情,离开了生他养他的鲁国,到国外去寻求发展机会,从而开始了他艰难的漫长征尘,一直到鲁哀公十一年,在弟子冉求的帮助下返回鲁国,其在外前后漂泊长达十四年之久。这十四年间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走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风景,遭过很多困厄挫折,发过很多感慨,也有过很多无奈,但正是这些地方,正是这些风景,正是这些困厄挫折,正是这些感慨与无奈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践行者,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使得孔子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伟大的旅行家,第一位旅行中的思想家。
1.滞留卫国
公元前497年,孔子开始了人生最广阔的旅程——周游列国。他带着弟子,一路向西。离开鲁国境,经过曹国(今山东定陶),到达了第一个目的地卫国。卫国的地域大概在黄河北岸,今河南省鹤壁、新乡周边,都城在帝丘(今河南濮阳)。孔子第一站之所以选择卫国,最重要的原因是“卫多君子”。孔子住学生子路的妻兄颜浊邹家。颜浊邹本人是卫国的大夫,有贤良的名声,加上孔子自身的影响,所以卫灵公很快就接见了孔子。卫灵公问孔子在鲁国的俸禄是多少,孔子答“俸粟六万”,卫国也如数给了孔子。从公元前497年到公元前493年5年时间里,孔子的落脚点就一直在卫国。期间也曾到附近的曹、宋、郑、陈等国活动过。孔子来卫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谋生”,主观上更重要的是为了“行道”,即实现其“仁政德治”的主张和理想。可惜的是,卫灵公当时已经执政三十八年,不想有所作为,对孔子的所谓"仁政德治"并没有兴趣,有兴趣的只是很想利用孔子这块招牌炫耀其"尊贤"之名,欺骗国人。加上有人进谗,对孔子有了疑心。于是卫灵公派公孙余假带着士兵去孔子住处“一出一入”,名为保护,实为监视。在卫国呆了十个月的孔子最终失望地离开了卫国。后来,由于南下陈国(今河南淮阳)受阻,不得已孔子又回到了卫国,在卫国待了五年左右,直到卫灵公去世,为避卫乱,孔子才再次离开。
2.被困于宋
孔子离开卫国计划前往陈国,没想到路过宋国时发生了周游列国的第一次大危难。孔子一行离开卫国南下去陈国,路过宋、鲁、卫交界的宋城匡邑(今河南睢县匡城乡)。为孔子驾车的弟子颜刻用鞭子指着城墙上的一处缺口,兴奋地说:“我以前跟随阳虎(即鲁国季氏家臣阳货)攻打匡邑,就是从这儿破城而入的。”
没想到他的话,刚好被路边的匡邑人听到。当年阳虎攻打匡邑,作恶多端,老百姓恨之入骨。因孔子貌似阳虎,匡人误以为孔子是阳虎,将他们一行人团团围住。孔子师徒被困了整整五天。子路十分愤怒,夺戟准备交战,但被孔子阻止。匡地的人聚得越来越多,围困得越来越急,随从的弟子们束手无策,都很害怕。孔子却从容自若地对弟子们说:“周文王已经死了,周代的礼乐制度不正掌握在我们手中吗?上天如果要毁灭这种制度,就不应该让后死的人认识和承担维护它的责任。天意既然没有要毁灭这种制度,那么,匡地的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后孔子派随从向卫国的宁武子称臣,由宁武子出面消除误会,才得以脱离险境。
传说孔子在被围困时,让子路抚琴,自己唱歌,琴声歌声和谐优雅。匡人知道被围的是孔子后,深感懊悔,一直追到开封市杞县境内向孔子赔礼道歉,杞县裴村店原名“赔情店”,就是因此而来。为纪念此事,匡人在匡城还修建了一座“抚琴亭”。
3.过曹入宋再遇险
宋国可算是孔子周游列国最难忘的地方,不仅因为他在这里发生了两件大事:匡城被围和宋城遇险,还因为孔子是殷商后裔。孔子到达宋国的时候,历时600余年的殷商政权已亡于周。商朝灭亡之后,商纣王之子武庚被武王封为殷君,封地在宋。后来武庚叛乱被杀后,摄政的周公改封归降的纣王庶兄殷王室微子为宋国国君。对自己的祖籍,孔子是怀念的。他临终前还说:“丘也,殷人也。 但孔子在“祖国”宋国却没有什么好际遇。初入宋便被人误认为阳虎而遭困,再入宋又遇险,险有性命之忧。
孔子离卫后,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师徒一行人经过曹国,但曹国没有招待孔子,于是孔子一行又从曹国转到了宋国。到了宋都后,由冉求驾车,师徒一行人到了北郊,看到不少工匠在凿石,有工匠哭哭啼啼。弟子跑过去打听,回来说:“这些工匠,都是大臣司马桓抓来为自己建坟墓石椁的人,他们有的已干了三年,石椁仍未造好,在这儿干活吃不饱穿不暖,病死和被石板压死的有二十余人,大家怨声不绝。”司马桓受宋君景公宠爱,骄傲奢侈,已失大夫风范,孔子指责说:“桓这样奢侈浪费,不知爱惜民力物力,这样的人真不如死后快点烂掉!”孔子的话,很快传到司马桓的耳里,他非常恼怒,就想加害孔子。
孔子师徒住处附近有一棵大檀树,师徒时常在树下演习礼仪。派人来驱散听众,拉倒大树,遗留下的大坑叫檀坑。孔子得罪了小人,弟子们担心司马桓下毒手,劝孔子早点动身,孔子平静地说:“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我的道德是上天赋予的,桓又能把我怎么样!)”不过为安全起见,弟子们还是催孔子速速离开。为防备司马桓追击,还给孔子化了装,改变了原定南下陈国的路线,出城门西行,直下郑国都城新郑(今河南郑州)。
4.相失于郑
郑国的开国君主为郑桓公。姬姓,为周王的后裔。孔子师生走到郑国的首都(今河南新郑),不知怎么孔子跟弟子们走丢了。孔子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郑国国都东门外。四处张望,找他的弟子。这其中,弟子们大概都在找老师。其中子贡碰到一个郑国人,就问他是否见到自己的老师孔子。那个郑国人回答说:“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是不是在东门那边东张西望的那个下巴象尧,脖子像皋陶,肩膀有点象我们郑国的执政大臣子产,狼狈的就像一条没有主子的丧家狗的那个老头?)”子贡找到老师,如实地重复了那个郑国人的描述。孔子听后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说我的容貌像古代圣贤,夸奖的有些过头。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5.居陈谏陈侯
孔子师徒自郑国来到了陈国,住在司城贞子家。陈惠公因为扩大城墙规模因而建造凌阳之台。未终而坐法死者数十人。又执三监吏。孔子闻之,拜见陈惠公,与陈惠公一块登台游玩。孔子赞美道:“美哉斯台!自古圣王之为城台,未有不戮一人而能致功若此者也。”陈侯默而退,于是悄悄地赦免了所抓起来的负责监工的官吏。旣而见孔子问曰:“从前周作灵台也杀人吗?”孔子答曰:“文王之造灵台,六州之人自发前来。就象儿子给父母干活一样,所以区区之台不到一个月就建好了。根本用不着杀人啊。能够以少少之众立大大之功的,只有君王可以做到。“(载于《孔丛子》)
孔子居陈三年,时逢晋楚争强。晋、楚、吴三国经常骚扰陈国,陈国局势动荡,孔子也鲜有作为,最终孔子离开,踏上了重返卫国的旅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