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论著常拿“水”来譬喻,尤其在政治论、修养工夫论与宇宙生成论的脉络中被运用。为此,后来的贤者深受其影响,南宋范浚就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位。
绿柳处,婺江五百里滩一是水在一些政治论述中被运用。如《左传·昭公九年》以“木水之有本原”譬喻“民人之有谋主”。《尚书·酒诘》则说:“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在《荀子·王制》中“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无论这一论断出自何时都表达了一个同样的想法,那就是一国之君与人民的关系就如同舟与水的关系一样,如果统治者施行暴政,任意摊派各种苛捐杂税,以致阶级矛盾激化,人民不满的情绪越来越高涨,他迟早都会被洪水一样的反对者所推翻。
二是水在许多修养工夫论中被运用。如《孟子》以水“盈科而后进”喻“君子不成章也不达”;《荀子·解蔽》以“盘水”喻人之“心”;《道德经·七十八》以“天下莫柔弱于水”喻“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总之,皆因为中国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其核心问题在灵性修炼方面。中国古代哲人喜欢“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转化自己的心身,并转化身外的世界。
在范浚《香溪集》中也有类似情况。他在《拙懒轩记》中说:“学者之患,莫大乎自足而止。”紧接着,他就用水来阐述:殊不知道之深,德之奥,学问之大,曾非揭流涉波者所能测知。譬犹溯沿上下,不出于绝潢断港,则必以为天下之水,止是而已。又因为天下之观水者,举莫吾乐,故侈然有轻天下之心。试使之浮沧江,并溟渤,渺弥漫汗,不见边靡,彼将眩掉缩忸,怅悔自失,愧前所见,自比于蹄涔杯坳之不暇。同样,他在《讷斋记》中也说到——“予多其知慎言也,而乐告之曰:华不繁者实必硕,流不泻者源必丰,言之不出,则积中之宏而深也固矣。”
三是水也常在宇宙生成论或自然论中被使用,前者如《管子·水地》中:“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官、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后者如《道德经》、《庄子》、《荀子•乐论》等都可见到类似的用法。其中《荀子•乐论》说:“鼓似天,钟似地,磬似水,竽笙箫和,筦籥似星辰日月,鼗、柷、拊、鞷、椌、楬似万物。”(未完再续)
陈水河整理于2023年3月11日早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