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说,管理是实践。
教练也是。
昨晚回听教练车轮战的录音,发现很多习焉不察的警思。
1、 觉察意图,杜绝胜心,真正共情。
初做教练,我有“胜心”。我一定要赢,我并不关心你,我和你交谈只是为了突出我自己。
我能够抓住你的躲闪穷追不舍,我带着预设前提自以为是的给你诱导性问题,我只是想用看穿你的征服来彰显自己的厉害。
提醒自己,明辨教练意图。我对你感兴趣,我想真正的了解你,我希望能够进入你的世界,跟你一起踏上探寻之旅。
共情才会产生,被教练者才会敞开心扉接纳你。
2、 杜绝先入为主,严禁兜售答案和解决方案。
贸然问了被教练者一个问题,你和父亲之间的感情如何?你和他之间关系如何?你觉得对于你和父母的关系是否切割清楚了?
我是带着预设前提发问的。
前不久刚刚学习过中年危机的心理学课程,里面提到人到中年,需要完结和父母的情感链接,否则会有一些中年对于死亡、伴侣和性生活的障碍。
身怀利器,杀心必起。学了自以为是的屠龙技,就忍不住拿出来试刀。
惭愧。
我没有摆正自己教练的角色,我不相信每个人有内在的资源和力量,就贸然地给出未必合适的建议,企图把我懂得“教”给被教练者。
倒空自己,澄明心境,相信和尊重被教练者,和她一起踏上追寻之旅。
3、 看人之大
有的问题企图扎中盲点,下手毒辣,肆意揣测,把被教练者放在强权和碾压的角色上,并没有做到看人之大。
换一种发问的形式,用建设性的、善意的提问方式,去提供可能性的思维空间,激荡出鲜活的行动方案,让被教练者有尊严感和温暖的开启崭新一页。
写到这,反思自己在团队中的行为,是否看人之大了?
我对员工的认同、赞赏和鼓励是比较少的,在认识到疑似三号之后,觉察我因为想要成功,就会苛求团队高绩效,如果无法达成,就会有挫败感和失望。
看人之大,让我发现每个团队成员的性格特质,用千人千面的管理方式去个性化教练,帮助他扩大优势,精深专业,聚焦领域,成就自我。
知行合一,更要行大于知。躬耕不辍,必有回响。
帐篷外有狼嚎,大漠腹地,天地有大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