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013350/e25d3cc64bf19ae9.png)
2300年前,亚里士多德曾说,世人不分男女,都以追求幸福为人生最高目标。
2300年过去,世人对幸福的渴求亘古不变,但在理解与追寻的路上,并不比先辈们前进了多少。
当我们把目光死死盯着"幸福"本身之时,幸福的感觉就荡然无存了。然而,却总有一些瞬间,偶尔获得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过的参与感,便是最接近幸福的状态。
本书希望通过现代心理学的方法,探讨一个古老而年轻的问题:人何时最幸福?
作者采用"心理体验抽样法",从10万份的实验记录数据中,提出"心流"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最优体验理论,并把它们作为幸福的代名词。
"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项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如"一股洪流带领着我"。
"最优体验",是在某一个时刻感到无比欣喜,一种渴望已久的宝贵体验,如同一名水手感觉船只破浪前行的愉悦,如同一个父亲第一次见到孩子对他微笑时的喜悦。但,最愉悦的时刻却通常在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能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
这种心流的体验,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文化差异,所有人的描述都大抵相同。
尽管如此,幸福依然难能可贵。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宇宙初创之时,就没有以人类的安逸为念,个人的力量远远摇撼不了宇宙的运行方式,正如霍姆斯所说,宇宙既不敌视我们,也不友善,它只是全然漠不关心。
另一个原因是,人们永无止境的欲望,常常让自己陷入恶性循环而无法自拔。
于是,人们奢望用文化编织的神话,把宇宙中无秩序的破坏力转化成可控制或至少可理解的模式,奢望一切还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然而,神话一旦破灭,一种强烈的幻灭感便油然而生。这时,有人尝试忽视它而更加追求一般人认为美好的东西,有人尝试直面问题本身却发现根本来不及一一补救,有人干脆投降认输而躲进自己的小天地,有人奢望再一次求助宗教的力量以得解脱。
后来发现,这些办法都不再管用,除非个人自觉担起责任,否则不可能摆脱困境。
每每这时,就需要我们做自己的主人,从社会环境中独立出来,不再孜孜以求,只以社会赋予的赏罚为念,试着以自己所能够控制的奖赏取而代之;不再仅仅受限于生理需求和基因制约,超越本能的欲望,学习控制心灵。
生活的本质,取决于控制意识的能力。但控制意识的知识却不能累积,不能浓缩成一个秘诀,也不能背诵下来重复使用,需要不断的修炼、不断的调整。
我们对生命的看法,乃是由许多塑造体验的力量汇聚而成,每股力量都会留下愉快或不愉快的感受;江河终究入海,却没有一条小溪是多余的。
既然如此,就让我们从书中呈现的一些幸福人生的范例和理论架构中,省思和领悟幸福的奥秘,在心流的带领下追寻真正的幸福。
启航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