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妃干政的另外两个案例

作者: 白发布衣 | 来源:发表于2019-03-11 08:21 被阅读3次

我们之前在《吐蕃王朝的妇女地位问题》一文中,提及吐蕃王妃干预政事的两个例子,“一首歌曲导致一国被灭的萨玛噶”和“堪比武则天的吐蕃王太后没庐·赤玛伦”。

但其实,吐蕃王妃干政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来说另外两个,分别是“身陷两代赞普谋杀阴谋的蔡邦妃”和“以宫心计的方式,导致吐蕃王朝崩溃的那囊妃”

身陷两代赞普谋杀阴谋的蔡邦妃

赤松德赞(汉史记作“挲悉笼腊赞”)按照藏族的传统说法,他是吐蕃王朝第37任赞普。

按照藏史学界的观念,他是吐蕃王朝时期(松赞干布——朗达玛期间)8位赞普中的第5位。

或者,我们换一个更通俗的说法来描述,他是松赞干布的5世孙。

赤松德赞在位时间长达42年(755年至797年在位),这在不过二百年的吐蕃王朝历史中非常罕见,也正是其在位期间,吐蕃王朝达到了鼎盛。

从某种程度上说,松赞干布可以看做是吐蕃王朝的唐太宗李世民,而赤松德赞则堪比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玄宗李隆基。

赤松德赞塑像

但和唐玄宗一样,赤松德赞的晚年也陷入了无穷无尽的麻烦之中。

对外,赤松德赞继位之年,恰好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当年。唐朝在结束了“天宝中兴”后,赤松德赞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但随后几十年的狂飙突进,吐蕃疆域拓展已达到了极致,就像压到极限的弹簧,继续拓展的难度越来越大。

对内,赤松德赞20岁时借口“手臂发麻的凶兆”开始弘扬佛教,不但连续下达了几道《兴佛盟诏》,还将支持苯教的大相玛香仲巴杰活埋于墓中。

随后,他从印度迎请了寂护、莲花生、莲花戒等几位大师入藏宏法,建立了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西藏第一批僧人出家(七觉士)也是由他主导完成。

从此,藏传佛教在西藏地区的传播,在吐蕃王室的扶持下走上了金光大道。

但在佛教压过苯教一头后,人类社团不可避免的内斗也出现了,先是爆发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渐顿之争”,代表汉传佛教思想的顿悟派远走沙州(敦煌)河陇

而后藏传佛教中的益喜旺波(巴赛囊)又和娘·定埃增不和,导致益喜旺波避走山南(洛扎)绝食而亡。

这些佛教集团内部的裂隙,又被蛰伏一旁依旧虎视眈眈的苯教所利用,在吐蕃内部兴风作浪。

根据伏藏本古籍《五部遗教》记载,赤松德赞的王妃蔡邦·玛杰东噶笃信苯教,一直都对王夫兴佛抑苯的政策不满,多次表示反对。

但蔡邦氏是吐蕃最顶级的豪门世家,从松赞干布父亲南日伦赞时期开始便已是个庞然大物,历史上曾多次与王室联姻,即便玛杰东噶多次直言犯禁,赤松德赞对她也无可奈何。

但随着佛教徒不断在赤松德赞面前毁谤,蔡邦氏因此逐渐被赤松德赞疏远,这让她更加怀恨在心。

这时候发生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吐蕃七觉士之一的毗卢遮那受王命赴天竺求学,在天竺期间他师从一位密宗大师学习。回藏后,开始传播密宗的修行方式和思想。

但不成想,他的举动遭到了佛、苯两教的反对和攻击。

苯教徒们的攻击比较好理解,佛苯之间本就是竞争关系,为反对而反对。所以,苯教攻击他所传的密法并非佛教教义,而是一种黑咒术或妖术。

最逗的是,佛教徒也用同样的理由攻击他,寂护门下和天竺其他修显宗的僧人,旗帜鲜明拒绝承认毗卢遮那传授的思想是佛教教义,由此可以清楚看出,西藏佛教显密之间的矛盾。

赤松德赞本人倒是很支持毗卢遮那,实际上,他对于莲花生大师所代表的密宗有相当程度的好感。

但反对的声浪太大,赤松德赞想了一个李代桃僵的计策。他把毗卢遮那藏了起来,亲自给他送饭,又找了一个乞丐装成毗卢遮那,当着反对者们的面杀死。

可他忘了,他身边一直藏着一双锐利的眼睛,蔡邦妃很快就查知事情的原委,当众揭穿了王夫,给赤松德赞来了个大窝脖!

这下佛苯两边都不干了,堵着赤松德赞的大门,非要赤松德赞给个说法,土头灰脸的赤松德赞无奈之下,只能将毗卢遮那远远的贬去了康地。

为了平息苯教的愤怒,赤松德赞命人去象雄故地延请苯教大师香日乌勒来拉萨。

香日乌勒到达拉萨后,赤松德赞亲自接见了他,请他将象雄文的苯教经典《十万白龙经》译为藏文,同时,还特别批准香日乌勒及其助手可以入住刚刚建成的桑耶寺。

赤松德赞的想法可能是,佛苯高僧毕竟都是有身份、有教养的人,如果长期能够长期在一个寺院中朝夕相处,没准儿经过磨合能够产生惺惺相惜。这样就可以给底层的两教信众打个样,省的天天都斗的你死我活的。

苯教高僧入住桑耶寺,很有可能确实给桑耶寺带来了某种变化,很多人都将桑耶寺中那座黑色的佛塔看做是苯教的代表。

但这个怀柔的手段真是不太高明,佛苯两教在桑耶寺内斗得鸡飞狗跳。尤其是原始苯教有杀生祭祀的传统,将桑耶寺门前弄得鲜血淋漓,这让崇尚不杀生的佛教徒无论如何难以接受。

此事诱发了佛苯之间的终极对决——桑耶佛铮,之后几年双方精英尽出,展开了决定存亡的生死博弈,吐蕃政局也随之跌宕起伏。

已是暮气沉沉的赤松德赞,面对吐蕃政坛的乱局,再也没有拨乱反正的雄心了,每天只想与高僧坐而论道。他对政事疏懒,导致大相尚结赞擅权任事、结党营私。

吐蕃政局纷乱的局面,甚至远在云南的南诏国都感受到了。南诏王异牟寻在给唐剑南节度使韦皋的信中,直言不讳的写道:“天祸蕃廷,降衅萧墙,太子兄弟流窜,近臣横污,皆尚结赞阴计以行屠害,平日功臣,无一二在。”

就在这种乱局之下,吐蕃宫廷内斗的大戏,也在赤松德赞面前上演,王妃那囊氏和蔡邦氏为了王位继承斗得你死我活。

公元797年的一天,赤松德赞和大相尚结赞商讨征伐之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位大相尚结赞也是那囊氏的族人。

蔡邦妃担心赤松德赞与尚结赞密谋,将王权交给那囊氏的儿子,便派三儿子牟如硬闯议事密室,正巧尚结赞派他的儿子伍仁在门外把守。

面对牟如的硬闯,两人争执不下,激烈的争吵最终演变成械斗。

听到消息的尚结赞和赤松德赞急忙奔出密室,尚结赞见到两人械斗正酣,急忙高喊住手。结果伍仁听到父亲的声音,停下了手中的长剑,却被牟如一剑刺死。

儿子当面被杀,令尚结赞老泪纵横,那囊氏家族如何肯善罢甘休。况且大相尚结赞掌权二十余年,门生故吏遍及朝野,这对赤松德赞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按照吐蕃的法律,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身价,也叫“命格”,如果杀伤的人命需要按照律条上的规定相应赔偿。

这次被杀的如果不是尚结赞的儿子,而是其他大臣的儿子,那么王子只需要比照“大金字告身”(吐蕃王朝代表职务的信物)命格赔偿即可,不过就是赔偿身体重量的黄金而已。

这对蔡邦氏这种大豪门根本不是事,但可惜这次死的尚结赞的儿子,那囊氏也不是缺钱的主儿,坚决不要黄金,就要王子抵命。

赤松德赞没有办法,亲自召集了御前大会,在会上他无奈的引用了所谓“三喜法”的判决方式。

即委托牟尼赞普掌管国政(牟尼、牟如、牟迪三位王子都是蔡邦妃的儿子),以使蔡邦氏欢喜;

补偿尚结赞一日马程的土地,以使那囊氏欢喜;

将王子牟如流放到北方荒原(羌塘?)九年,以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以使臣民上下欢喜。

但这个妥协的结果并没有平息事态,不久之后,赤松德赞突然从吐蕃政坛消失,关于他的身后事有多重解释。

而在苯教文献《王统苯教源起》中,则将赤松德赞之死归咎于苯教徒的报复,两种死法分别是“蔡邦妃指使苯教法师以巫术咒死”、“直接由蔡邦妃毒杀。”

随后,亲生儿子牟尼赞普(汉史称“足之煎”),也因为忠实继承父亲崇尚佛教的政策,再次触怒了蔡邦妃,被其于公元798年毒死。这时距离他登上赞普宝座,仅仅过去了十六个月。

从赤松德赞晚年开始,笃信苯教的蔡邦妃不但涉足吐蕃政局,干涉赞普对佛苯之间的政治取舍,甚至干脆与前后两任赞普之死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可见其凭借身后外戚宗族的势力,对吐蕃政坛的影响力。

这其实也从另一角诠释了,吐蕃王室中女子的地位相当的高,不但有权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有能力直接改变吐蕃的历史进程。

以宫心计的方式,导致吐蕃王朝崩溃的那囊妃

如果说赤松德赞的王妃蔡邦氏,只是通过阴险的手段,促成了吐蕃赞普之位的更替。那下一个影响吐蕃历史进程的女人,则干脆终结了绵延二百年余年的吐蕃王朝,她就是末代赞普朗达玛的王妃那囊氏。

公元842年,末代赞普郎达玛因灭佛,被佛教徒贝拉多杰一箭穿心而死,辉煌豪劲的二百年的吐蕃王朝就此落幕。

但必须要指出,吐蕃王朝的崩溃并不能归咎于朗达玛刺被杀。我们上文刚刚提及赤松德赞牟尼赞普都是死于谋杀,类似死于非命的赞普还有赤祖德赞(热巴巾)。

(突然想到,吐蕃赞普都是怎么挂的,是个挺有意思的角度,回头写一篇掰扯掰扯这件事儿。)

这些赞普的死亡并没有直接导致吐蕃王朝崩盘,由此可见吐蕃政坛是有自我修复能力的,不会因为一个赞普的莫名死亡的崩溃。

朗达玛被刺壁画

另外,末代赞普朗达玛被刺死时没有子嗣,也同样不是吐蕃王朝崩溃的根本原因。

因为,上文提及的牟尼赞普(“足之煎”)被蔡邦妃毒死时,继任赞普也不是他的儿子,而是弟弟赤德松赞(“塞那累江允”)。

同样,接替赤德松赞(“塞那累江允”)位置的,是他的三子赤祖德赞(热巴巾),赤祖德赞被刺杀后,继任赞普是他的二哥朗达玛

由此便可看出,“父死子继”的铁律之余,还有“兄终弟及”的规矩相配合。所以,即便朗达玛死前没有子嗣,他至少还有一个大哥“藏玛”在。

虽然“藏玛”无心于政事,早早便选择了出家为僧,但如果吐蕃王室实在没有其他人选,“藏玛”的责任是逃不了的,类似的例子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请注意我刚才的用词“朗达玛死前没有子嗣”,如果朗达玛真的没有子嗣,可能事情反倒简单了,吐蕃王朝也不见得即刻便会崩盘。

但问题是朗达玛死前没儿子,死后突然冒出了两个儿子,这事情就大条了,也给了很多人操作的空间。

按照藏文史料的记载,朗达玛死时,王妃蔡邦氏有孕在身,又是一个王室遗腹子。

蔡邦妃有孕在身,让另一个王妃那囊氏很不爽,如果蔡邦氏真的生下一个儿子,自己的地位就没保障了,她感觉到“我也有必要生一个!”

于是,宫心计再次成为事件的主线,那囊氏用毛毡缠在腰上,谎称自己也怀了孕,躲在宫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号称在“安胎”

蔡邦妃见势不妙,连夜离开拉萨逃回了家族老巢——雅砻地区。回到老巢的蔡邦妃肚子真争气,生了一个带把的王子。得到线报的那囊妃,立刻就把肚子卸了货,抱了一个儿子出来,谎称是自己昨夜所生。

关于这个孩子的来历,诸史众说纷纭。

说来说去,大家都公认一点,那囊妃怀中的婴儿是个“山寨”货!

别说是后世书写的史料,就在当时,这孩子不是那囊氏亲生,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因为,那囊氏将这个婴儿抱给朝中大臣看的时候,孩子乳牙都长出来。这么大的孩子,还说是昨夜所生,这不是侮辱大伙的智商吗?

但拳头大的人说话算数,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大臣们面对强势的那囊氏只能默默无语,不过他们也挺逗,一致认为这孩子应该叫“云丹”,意思是“母后坚认”。也就是说,是孩子他妈坚持认为这是亲生的。

当这个孩子被抱上赞普之位后,上尊号为“赤德云丹”,汉史称之为“乞力胡”。

明眼人都看出孩子的年龄有问题,但大多数人都默默不语,只有时任吐蕃大相结都纳(韦•达纳坚)看后嚎啕大哭,当庭怒斥那囊妃。

《资治通鉴》记载,这位当庭咆哮的老臣说道:“赞普宗族甚多,而立那囊氏子,国人谁服其令,鬼神谁飨其礼!国必亡矣。此年灾异之多,乃为此也。老夫无权,不得正其乱,以报先赞普之德,有死而已!”

这话说的足够明白了,朗达玛死了没有子嗣,但王族宗室人员甚多,从里面挑一个继承大统就行了。现在那囊氏弄个瞒天过海之计,大家必然不服,国家祸乱就在眼前。

果不出其所言,虽然那囊氏将韦•达纳坚灭族,但不服的人真的站出来了,这就是蔡邦氏家族和他们的支持者。

《贤者喜宴》记载,蔡邦妃在雍布拉康宫生下王子后,日夜担心孩子被那囊氏所害,在他周围遍燃灯火。于是,这孩子便被称为“沃松”,意为“灯光守护”。当他被抱上宝座后,尊号为“赤沃松赞”,称“光护王”。

就在这一瞬间,拉萨那张真王座上,坐着一个山寨王子,而雅砻山寨王座上,坐着一个真王子。

吐蕃二王并立后,剩下的就是一个选边站队的游戏了。

那囊和蔡邦两大氏族豪门为了拉拢各种势力,大肆封官许爵,一时间吐蕃国内各种草头领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好端端的一个国家,迅速被分割成无数互不隶属的碎片。

《贤者喜宴》:“大政权、小政权;众多派、寡少派;金枝系、玉叶系;食肉者和食糍粑者等,相互进行争夺战。”

不久后,在动乱中不堪忍受的民众,爆发了席卷吐蕃全境的大暴动。在大暴动的打击下,王室彻底失去了对吐蕃大多数领土的控制权,沦为一个夹杂在各种势力之间的弱势政权。吐蕃王朝作为一个统一政权的岁月彻底终结。

虽然史学界都将,朗达玛被刺的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作为吐蕃王朝终结点。但公允的说,如果那囊妃没有玩弄那个愚蠢的宫心计,吐蕃王朝未见得会崩溃的这么迅速。

毕竟在吐蕃广大民众心中,天神后裔吐蕃悉卜野王族,还是拥有号召力的。散落各地的王室成员,依旧有能力建立很多小朝廷,便可见一斑。

例如:古格王朝、亚泽王朝、拉达克王朝、芒域贡塘王朝、拉加里王朝,以及青唐(西宁)的唃厮啰政权,都是吐蕃王室成员建立的。

古格王朝王都遗址

但云丹、沃松两派割韭菜式的掠夺方式,让吐蕃百姓再也不堪忍受,统一的吐蕃王朝也就成了陌路黄花。

我们当然也不能将吐蕃王朝崩溃的全部原因都归咎于一个女人,但从那囊妃肆无忌惮的做法可以看出,至少在吐蕃末世,背靠豪门大族的王妃们,已经公然将王位传续这样的大事操控于股掌之间。

大概正是这个原因,西藏律条里才会不厌其烦的反复规定“女子不得干政”,而这恰恰说明了女子干政的严重程度。

最后来分析一下,吐蕃王朝时期,女子社会地位颇高的原因吧:

第一点、吐蕃王室太后地位普遍偏高,源于王室的政治需要;

纵观吐蕃王朝历代赞普大多英年早逝,有的干脆就是被刺杀的。这导致新任赞普大多少年践祚,无力独自处理朝政,这时母后无疑是最稳妥的依靠。因此,母后参政的记载屡见不鲜。

另外,吐蕃王朝有一个痼疾始终未能解决,即地方豪门势力过大的问题。

而王后本身就是政治性婚姻的产物,其家族自然是吐蕃王室可以依仗的势力。所以,在赤玛伦最危急的时刻,她也是借助的其娘家没庐氏的影响力,这也成了吐蕃外戚参政的发端。

第二点、从传统上看,青藏高原地区女性的地位本就比较高;

在两唐书所记载的东女国(今四川西北的大小金川地区),完全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以女子为王,子从母姓,男子只负责对外征战,社会地位较低。

自古以来,人们把墨尔多神山周围居住的部族称为“嘉莫查瓦绒”“嘉莫”是指女王,“查瓦绒”是指河谷,合起来即表示“女王谷”

而今天从昌都到拉萨,雅鲁藏布江以的苏毗故地,同样也是以女性为王,母系社会体制。

这些传统的风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吐蕃王朝的社会结构,导致当时女性地位较高。

第三点、苯教对生殖的崇拜,造成了女子地位比较高;

苯教长期以来都吐蕃信仰的主体,有着极其巨大的影响力,并成为了吐蕃人生活习俗的一部分。

作为一种自然崇拜的宗教,苯教有着许多崇尚生殖繁衍的仪式。而女性则是生产繁殖的象征,因此在本教的信仰中,女性扮演着重要的地位。例如,藏族很多地方神祗都是女性形象。

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也有可能影响了吐蕃社会中的妇女地位。

第四点、女性有可能掌控着家庭经济的支配权;

在藏区妇女负责了大部分的生产性工作,这种情况不管是在农区还是牧区都广泛存在,且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协调和梳理也围绕女性来完成。

同时,女性在家产的继承方面也拥有和男子同样的地位。

若家庭中没有生下男丁,则女儿可以用招婿的方式进行家族的传续,并可以继承相应的家产。而入赘的女婿则必须灌上女方的族姓落户于女家,成为女家的一个家庭成员。

第五点、藏族社会中舅舅的地位颇高;

在吐蕃政权的结构中,身为外戚的娘舅地位颇高。在吐蕃的法律中,曾有一部列出了“伤人性命的赔偿规则”,其中赞普舅氏位列赔偿的第一等,由此可见,外戚的社会地位之高。

这似乎可以隐隐映射出吐蕃社会生活中,娘家人是一个颇为重要的组成单元,也可以看出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尝试从五个不同的角度,试图解释西藏女子社会地位颇高的原因。

但公允的说,上述几点恐怕依旧不能完全自圆其说。

西藏女子的社会地位究竟源于政治需求,还是风俗传统使然,抑或二者兼而有之,恐怕还要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但无论如何,至少在吐蕃王朝时期,各位王妃们对吐蕃政局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更有趣的一点是,中原王朝自唐以后,女子社会地位越来越低,直至最终沦为近乎男子的附属品。

而西藏女子地位曲线也几乎一般无二,西藏历史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铁血王后赤玛伦,就像中原王朝再也没有第二个武则天一样,当然也再没有第二个蔡邦妃和那囊妃。

这究竟是政治因素使然,还是因为风俗传统使然呢?

《细读吐蕃》系列其他文章:

吐蕃王朝的妇女地位问题

吐蕃人究竟从何而来?

吐蕃王朝为何猝然而亡?

汉藏史料里的金城公主——藏史篇

《汉藏史料里的金城公主》——汉史篇唐蕃战争的五个阶段与转折(上)——太宗至武周时期

唐蕃战争的五个阶段与转折(下)——玄宗和安史之乱后的时期

西藏早期王国的历史脉络

最后,老布的专栏里还有一部最通俗易懂的《通俗西藏史》:《通俗吐蕃史》——神话之初,有空可以去看看,系列长文27万字哟!

相关文章

  • 吐蕃王妃干政的另外两个案例

    我们之前在《吐蕃王朝的妇女地位问题》一文中,提及吐蕃王妃干预政事的两个例子,“一首歌曲导致一国被灭的萨玛噶”和“堪...

  • 华杉版资治通鉴【1607】人生两大挑战。2022-07-02

    8、 当初,太原王妃(武则天的母亲)薨逝时,天后请以太平公主为女道士,为太原王妃修行积福。后来吐蕃求和亲,请求能娶...

  • 今天写不动了

    连续写了两个成功案例加催眠的案例,但这些太隐私了,写不动了。就不另外再写了。明天再想想写什么

  • 吐蕃

    《天龙八部》里,众人说完姑苏慕容家的事情之后,段誉因无意中练习了“北冥神功”而全身难受,保定帝于是带着侄儿来到天龙...

  • 景甜大美妞和舒畅大美女争艳《大唐荣耀》,PK谁才是真正的美妃?

    《大唐荣耀》中景甜扮演的沈珍珠(广平王李豫之妃)和舒畅扮演的慕容林致(建宁王妃神医王妃)都是王妃,而且两个人都是新...

  • 为什么大唐灭得了强大的突厥,却没能灭得了吐蕃?

    突厥和吐蕃是大唐最主要的两个边患,其中吐蕃更是与大唐纠缠了二百多年,几乎贯穿了整个大唐,但是先大唐一步走向灭亡。而...

  • 青藏高原早期的国家和历史脉络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会把“吐蕃”、“吐蕃王国”和“吐蕃王朝”,这三个概念讲讲清楚!然后,再简单梳理一下,吐蕃王朝之前...

  • “文艺”女青年——唐后妃干政起源(14)

    《皇权的衍生物》目录 后妃干政 (十四)“文艺”女青年——唐后妃干政起源 后妃也是皇...

  • 2022-02-09

    今日计划 看完作文视频 背会两个主题的案例分析和一个主题的作文 看另外的案例分析视频 做题 做一套题 愿考试一切如...

  • 太后干政

    窦婴做了丞相后一直积极地配合汉武帝兴复儒学,汉武帝这个时候所做的事情都是发生在建元年间,有些史学家吧这短时间发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吐蕃王妃干政的另外两个案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sam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