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细读吐蕃首页投稿历史有意思
这些年泼在文成公主身上的脏水(一)

这些年泼在文成公主身上的脏水(一)

作者: 白发布衣 | 来源:发表于2019-02-21 14:09 被阅读55次
文成公主进藏图

文成公主是位很有意思的历史人物,一方面,她作为汉藏和睦的代表性人物,在广大藏族同胞心里一直有着崇高的地位;另一面,这些年往她身上泼脏水的人也比比皆是。

在藏区行走,你会发现藏族同胞口中,几乎所有好事都和文成公主有关,“她带来了释迦摩尼十二岁等身像、帮忙建了大昭寺、带来了佛经、茶叶、医书、青稞、豌豆,还教会了打酥油、织氆氇”。甚至,她“留下”的摩崖石刻都能预测水灾!

在藏族同胞看来,她是绿度母的化身,同其夫婿松赞干布和赤尊公主三位一体,直到现在依旧有人相信,三人都是观世音菩萨托生,同日出生、同日虹化(《柱间史》阿底峡尊者伏藏整理)

《柱间史——松赞干布遗训》

但同样,关于她的谣言也不绝于耳,总结起来大概有下述五个版本:

1、文成公主是在吐蕃武力逼迫下和亲的;

2、文成公主进藏期间和迎亲大使禄东赞有私情,还生下一个孩子;

3、文成公主地位很低,身份和丫鬟相似;

4、文成公主出嫁时,松赞干布已经是73岁高龄;

5、文成公主一开始并没有嫁给松赞干布,而是嫁给了松赞的儿子,后夫婿去世,又改嫁松赞干布。因此,她只在松赞人生最后三年与之同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谣言背后似乎存在一个隐含的逻辑链条。

首先、武力逼迫和亲代表唐蕃两国的国力,弱国无外交,文成公主地位不会高;

其次、她和禄东赞在迎亲路上发生了私情,吐蕃赞普失了面子,公主地位不会高;

再次、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年龄差异巨大,反证了唐蕃两国国力差距,文成公主地位不会高;

最后,文成公主先嫁儿子,再嫁父亲,自然地位不会高。

但我必须指出,这些谣言有些是民间传说,有些来源于中外藏史专家的论文。其存在的时间和空间跨度极大,互相之间根本没有联系,但被某些别有用心、哗众取宠之辈,道听途说连在一起,成了证明文成公主地位低下的逻辑依据。

今天逐一辨析这些谣言的出处和互相之间的逻辑关系,看看到底站不站得住脚。

首先、文成公主是在吐蕃武力逼迫下和亲的。

这条谣言的逻辑基础只有一个,即唐蕃松州之战。

松州(今四川松潘)

因为,文成和亲之前,唐蕃两国只发生了这一场战争,吐蕃之前进攻吐谷浑的战争,虽然挑战了唐朝的“天下”权威,但毕竟吐谷浑只是唐朝属国,算不得进攻唐帝国。

关于松州之战的结果,我无论如何也看不出吐蕃碾压了唐朝,虽然《新旧唐书》、《通鉴》均记述吐蕃顿兵二十万人寇关松州、虽然松赞干布喊出:“公主不至,我且深入”(《新唐书·吐蕃传》)的口号。

但战争的结果看的是双方的战损比,而不是口号和人数(二十万蕃兵在松赞时期几无可能)。

战争之初,松州都督韩威见蕃军前来,出城与之野战被蕃军击败,“都督韩威轻出觇贼,反为所败”(《新唐书·吐蕃传》)。

而后,蕃军攻城十余日不得寸进。八月二十七日,太宗以侯君集、执思司力、牛进达“督步骑五万击之”(《资治通鉴》)

九月初六,牛进达率前锋抵达,夜袭吐蕃营帐,斩杀千余人。

而后,松赞干布领军徐徐退去,松州之战结束。

就是这样一场规模甚小的边境摩擦,如何能够成为武力逼迫和亲的理由?

要知道,唐蕃绵延二百年的国战,见诸史端的大战多达一百九十余次,双方各自驱兵数十万的大会战也屡见不鲜。

如果区区松州之战就能让唐庭和亲服软,那其后经历大非川、承凤岭、虎山之败,岂不是要亡国灭种?

我们再来看看双方的战损比,牛进达夜袭敌营,“斩首千余级”。这其实也可以反证,“顿兵二十万寇关松州”是不实之词。

当时松州唐朝驻军人数没有明确记载,但武则天时期,蜀地诗人陈子昂曾上书朝廷,“臣在蜀时,见相传云,闻松、潘等州屯军数不逾万”(《上蜀川军事状》)。

也就是说,高宗武后时期即便面对吐蕃实实在在的威胁,松州守军也只有几千人。

那唐朝臣服的逻辑从何而来呢?

我们来看看藏史的记载,敦煌古藏文文献是怎么写的吧。

这条藏史孤证成了很多外国人论述唐蕃关系的证据基础,但与之相悖的史料记载,也可以列举很多出来。

完全向左的两国史料放在一起看,足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谁都会有倾向性进行撰写,究竟相信哪一个完全凭读者分析了。

老实说,写历史的人有倾向,读历史的又何尝没有倾向性?最后,所有看到的、引用的历史材料,都是自己想看、愿意看到的。

松州的地形

从以上分析可见,唐蕃松州之战是文成公主和亲中的转折性事件无疑。因为之前吐蕃曾于贞观十年(636年)前后,遣使长安第一次求婚,但被太宗李世民拒绝。

吐蕃遂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吐谷浑之战和松州之战,但这两场战争尤其是松州之战,实际意义仅限于展示实力。

因为,之前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冯德遐首次出使吐蕃,留下的观感实在太差。

这让李世民觉得,没有必要动用和亲手段拉拢吐蕃。换言之,李世民最早的判断是吐蕃达不到能够与唐和亲的最基本要求。(关于唐朝公主和亲的政策,我们将在下一篇仔细分析)

吐蕃赭面图

由此,松州之战变成了展示实力最好的平台。

就像我们上文说过的那样,松州之战的战损对两国来说,根本不值一提。

如果一定要谈得失,川西诸羌开始倒向吐蕃大概是唯一的收获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川西诸羌是吐蕃攻击剑南的臂助,直到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前,诸羌的向背才再次易转。

而对于唐朝来说,西南地区从来就不是帝国战略发展的方向,能够固守松州、维州等要隘,已经可以心满意足了。

松潘城下松赞与文成的塑像

但这场战争,让两国的首领都认识到,对方是个不容忽视的劲敌。

尤其是让唐朝感觉,有必要采用一种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来缓解西南方向的压力。这个低成本的解决方案,便是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因此,松州之战是文成和亲的关键性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所谓“兵锋之下,逼迫和亲”,不过是个妄谈!


下一篇,我们将会比较详细的讲述《唐朝和亲的政策》,看看唐庭在决策“和亲与否,与谁和亲”问题上是怎么抉择的。

我们还会这篇一样,让历史记载说话,如果您对这方面的内容感兴趣,烦劳各位关注老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些年泼在文成公主身上的脏水(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pr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