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馆开在米市大街,这是我搬到灯市口之后吃的第一家面馆。
尽管住在北方,但是早餐还是保持四川人的习惯吃面。我每到一个地方,总要搜索一圈附近的面馆,网红面馆也好,无人问津的面馆也好,大众口味的面馆也好,通通都尝一遍,然后再盯上一家,作为早餐或者晚饭的首选。我很喜欢吃土豆如果连续吃一个周的土豆肯定受不了,但是吃面的话,别说吃一个周,一个月也可以。
房子在西堂子胡同里,胡同出来正对门是丽晶饭店,往北走30米是灯市口地铁站,往南走500米是协和医院,再往南直通长安街,往西走一百米,联通王府井大街。舌尖尖牛肉面,就开在灯市口地铁站和协和医院之间,米市大街上,24小时营业。
从米市大街开始,往北走至东四大街,是我心中最魔幻的一条老北京大街。这条街上穿梭着协和医院的医务人员、全国各地各种口音的病人、念咒一般问你“要专家号吗”的票贩子,东单写字楼的白领,王府井的游客,附近上学的学生,胡同里的老太爷老姐姐…形形色色的人流,新与旧的穿着,是这条街历史与现代的流动展览。
这段日子,大街整改了,原本临街的房子不允许做商铺了,所有的老商铺被封上墙装上防盗门,不过做生意的依旧在里面卖东西。这下看起来更加魔幻,大喇叭喊着“三十元一条,走过路过千万别错过”,看着这样坚实的防盗门,还以为卖金项链,拉开一进去,才发现是卖一条条的秋裤。
就是在这样一条寸土寸金的大街上,开着各种江南制造厂的廉价衣物,西面街上是120元剪一次头发的豪华三层美发楼、东面街上是40元剪一次的老北京阿姨理发店,开了40多年的广义钢笔修笔店,新潮的小众音响店和先锋话剧院…扳着我的手指头和脚趾头,也数不完这条街的精彩和经典。
舌尖尖牛肉面是这条精彩的大街上不显眼的一块招牌,还没走近就能闻到阵阵浓烈的牛肉香味,路过它的窗边时,能够透过窗户看到里面吃的满头大汗的食客,走过它的小门时能看到里面排队的人群。我未曾想到,一家小小的面馆竟会有那么好的生意,24小时营业,每次路过都听见里面人声鼎沸。
装修非常干净,就像是一群互联网人做的风格。排队点面,传统牛肉面、酸菜牛肉面、特色牛肉拌面、炸酱面,夏天还有西北凉面,凉菜卤蛋也配合着卖。凭票端面,吃多少辣椒香菜葱花自己取舍,完全的自主就餐,听不到刺耳的“服务员”吼叫。
面条都是一款粗细,口感偏硬有嚼劲,不像其他精品牛肉面馆,光面条都有各种选项。作为我这种选择犹豫症的人,没有选项的爆款就是最好的选择。牛肉汤不是调味包也不是面汤加牛肉粒,是真正的牛肉大锅熬出来的浓郁,我爸总开玩笑说他家的牛肉面好像放了吗啡,面吃完了,汤也要喝干,吃完一碗还想一碗。
炸酱面的味道那叫一个咸,没有黄瓜条也没有豆子,只有卤肉和面。咸到骨子里,咸到我腮帮子疼,咸到我咒骂厨师的舌头被阉了。可偏偏就是那么咸的一碗杂酱面,我连续吃了两周早上,咸到我舌头发软了才改口吃汤面,我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贱皮子,越难受,越享受。
每个匆匆早上,这里排满了上班族,有时候排到门口,窗边坐满了滋溜溜唆面的白领,一碗碗热腾腾的牛肉面推着一个个赶时间的人快速行走。黄昏过后,所有节奏都慢下来,一辆接一辆的汽车在门口蠕动,放学嬉笑的学生、遛狗的老太、拖着沉重步伐的下班族,坐在窗边吃面的食客,一筷子接着一筷子地细数还有几秒夜幕降临。周末的时候,面馆最清闲,此刻来吃面的都是真爱,吃饱一碗真爱。去西北面的中国美术馆看看新展览,去东南的东单小公园散散步,去东北方的中国书店淘本古董经典,去西边的人艺看场老话剧,周末的闲散都可以从这里的一碗牛肉面开始。
相比于北京整体的面馆价格,这家面馆是优惠到极致,两个人不到50即可撑到大腹便便。想起超载乐队的高旗,说他们乐队在最艰难的时候连续三个月一日三餐都吃面。我虽然不至于如此艰难,但是也想过,如果为了梦想只能吃面的话,那我一定要吃这家舌尖尖牛肉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