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竹石图》上海博物馆藏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啖花餐竹
郑板桥是饥饿的,好长一段日子,凝结为诗。三岁那年,他的记忆是“登床索乳抱母卧,不知母殁还相呼”。死别与饥饿,交织成童年的噩梦。艰难的时日,每天肚皮空空的清晨,乳母费氏背着小板桥去市集买一块一文钱的烧饼。费氏待板桥亲厚,情深义重,儿子做了官要接她走,她不肯,终其一生。乳母去世,板桥痛呼“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而当板桥自己有了儿子后,小孩子想要一块饼也不可得了,常常只能“窗外梅花当早餐”。幼子的夭亡让他愧恸锥心,“今日一匙浇汝饭,可能呼起更重尝!”
饥饿,并不妨碍郑板桥的少年狂怪。《板桥自叙》:“好大言,自负太过,漫骂无择。诸先辈皆侧目,戒勿与往来。”常于寺庙大放厥词的儿子,让身为教师的父亲头痛不已。
郑板桥本名郑燮,字克柔,燮为和顺,现实却逆着父亲的期望去了。若问“板桥”从何而来?陶渊明门前有五棵柳树,自称五柳先生,郑家门前有板桥。今日郑家门前仍有桥,只是板桥早变成水泥桥了。
郑燮 四言书联
狂怪之气从何而来?和他的一位老师有关——陆种园,陆以词闻于时,很有书名,贫而好饮,一次酒后头插花枝高歌行于闹市,行人侧目,友人劝止,他说:“我贫士耳,彼奈我何?”光脚不怕穿鞋的。写字的笔常常抵了酒钱,当在当铺里,若有人求字,要先去当铺把他的笔赎回来……在陆种园的影响下,郑板桥也长成了愤青,放浪形骸,怨天尤人:
几年落拓向江海,谋事十事九事殆。
长啸一声沽酒楼,背人独自问真宰。
郑板桥仰慕徐渭,自刻章“青藤门下牛马走”。徐渭是个“茅屋老畸人”,以令人惊悚的方式自残,九死九生,后世对其也是“不能学,也不愿学”的唏嘘。相比而言板桥还是理智的,家中虽贫寒却安宁,后来猛攻科举考中进士,还做了十多年的县令。他的诗词书画广受珍视、共鸣,命运终究在生时眷顾了他。板桥的可敬可爱在于万般艰辛、满腹牢骚之下仍是乐观豁达的底子,这才有了《道情》十首。
草书板桥道情(局部)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道情》之一)
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道情》之五)
掩柴扉,怕出头,剪西风,菊径秋,看看又是重阳后。几行衰草迷山郭,一片残阳下酒楼,栖鸦点上萧萧柳。撮几句盲辞瞎话,交还他铁板歌喉。
(《道情》之七)
拨琵琶,续续弹,唤庸愚,警懦顽,四条弦上多哀怨。黄沙白草无人迹,古戍寒云乱鸟还,虞罗惯打孤飞雁。收拾起渔樵事业,任从他风雪关山。
(《道情》之十)
老渔翁、老樵夫、老头陀、老道人、老书生、小乞儿、隐士一一登场,自遣自歌,一唱三叹,觉人觉世,为的是“唤醒痴聋,销除烦恼”,听者诸公,权当一笑吧!
道情本属曲艺,类似莲花落、鼓词,伴以简板和渔鼓歌唱。日后板桥于扬州城北偶遇饶氏并定情,姑娘一见板桥,首先请求他写一幅《道情》。《道情》传遍扬州,也唱彻了北京,在歌女招哥的口中,在起林上人的檀板声中。诗人墨客、樵夫道士、流浪乞儿,甚至王侯卿相也唱。板桥罢官过杭州时,晤杭州太守吴作哲,吴大人居然会唱《道情》,西湖舟中高歌一曲,主客尽欢。乾隆八年,《道情》付梓,流传后世。
《道情》属于“出世”之作,但差不多在同时,板桥又决心读书应试。入世与出世是多年的矛盾,他最后也自嘲“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经世致用,生民为命,既做了父母官,又是绝世风流的书画家。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
东坡居士刻刻以天地万物为心,以其余闲作为枯木竹石,不害也。若王摩诘、赵子昂辈,不过唐宋间两画师耳!……愚兄少而无业,长而无成,老而穷窘,不得已亦借此笔墨为糊口觅食之资,其实可羞可贱。
板桥的书画,仿佛第一次映入扬州人的眼帘,皆因新赢得的功名,繁荣的扬州,多富人与附庸风雅之士,他们开始千方百计地搜购他的作品,这便是世情,他却说自己是“二十年前旧板桥”,几竿见首不见尾的篁竹。只是对逝去的人,总不免憾恨迟来的富贵。他不再是少年狂生,而愈加宽厚、仁爱,这也是他的父母、乳母、继母一生的精神感化吧。
郑燮 行书五言绝句扇面 扬州博物馆藏
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县令画扇
板桥历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交接之际,行船至高邮,靠岸投宿。那是腊月三十晚上,板桥在市集见一户扇子铺,店内一对老夫妇,衣衫破旧,形容枯槁。架上一层草席,一层摆着白纸扇。询问才知老人膝下无子,正月里柴米无计。板桥取过案上的笔,拿起扇子又写又画,一共画了五把,关照老人:“明天你们开门卖扇子,凑点柴米钱。”又伸出两个指头说,“要这个价。”老人将信将疑,天刚亮便开门,有人认出是郑板桥的扇子,抢着买,一会儿工夫便卖了十两银子。老婆婆见状,一把抱起柜中其他的扇子,赶到河边来,想请他再画,然而郑大人早已解缆东去了。老婆婆顿足道,早知道昨儿晚上让他画个百十把也不算多呀!
郑燮 行书七言绝句扇面
蜀葵花接柳堤长,斑竹篱门白粉墙。
门外客来门里钓,碧池新凿小沧浪。
偶向前村扣竹扉,主人不遇客心违。
典衣自买江头醉,晚趁寒鸦一路归。
难得糊涂
好官从来都不是好当的。在潍县抗灾、修城、捐俸,私开官仓赈灾被记了大过。动员县中富户“开厂煮粥”,救济灾民;不愿救济的,查实富户积粟数量,“责其平粜”,以平价出售。板桥此举惹恼了富户,最终富户获得更高级官员的支持,给板桥扣了个贪污的罪名。当时数百名百姓聚集官衙前,一个个指着自己的肚子说:“赃款在这里!”最终板桥愤而挂冠,总结人生得失,凝练为“难得糊涂”。离开的那个春日,板桥烧毁了以前代百姓交租的借条,众人感涕遮道,家家画像,并建生祠。
板桥辞官后,四方之士到潍县设法从批文中剪出板桥手迹。做官十二年,又勤于政事,事必躬亲,手批公文累计应有万件以上,搜寻到剪下的批文被视为墨宝,汇成书册,代代相传,即今之《郑板桥判牍》,足见时人对其倾慕之深。
板桥批词
“官罢归来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六十七岁那年,板桥自定笔榜,又称润格,前无古人,引起大哗: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
心中无愧,所以说得直率。“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更是一番老年人爱惜生命的忠实告白。
板桥开始建拥绿园,情形大抵应如早年他题于画上的理想:
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侵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家僮扫地,侍女焚香,往来竹阴中,清光映于纸上……
可他终究没有囿于一室,而是飘摇江海蓑烟中去了。
板桥诗词之直面人生,在讽刺辛辣、嬉笑怒骂下,对“天下之劳人”则情真、意真、气真。书法自成一体,号“六分半书”,又称“板桥体”,跌宕起伏,如乱石铺街。“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原不在寻常眼孔中。未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诗、书、画凝聚一瞬,顿成风骨,无数个瞬间,兰、竹、石生出了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