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对于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即使像我奶奶那样的文盲,也会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诗句来教育我珍惜粮食。我读过很多文章,能够背诵的很少,但学过的唐诗,多少年过去了还能背诵不少,看中央台的《中国诗词大会》,在电视机前看我也能跟着选手答题。唐诗达到的高度,至今都无法逾越,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能产生唐诗的辉煌的呢?唐诗到底有多少著名的诗人?
春天来了,不是诗人也会觉得满目春光充满诗意,读一读唐诗,更能触动内心的多愁善感,或者豪情壮志,或者生机勃发,或者家国情怀。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从公元618年到907年,存在了近三百年的时间。这三百年也分成了不同的时段:我们一般人对唐朝的印象永远停留在它最华丽的时候,也就是唐玄宗时期,即开元盛世。从开元直至天宝年间,唐朝都处在这一盛世中。在盛唐之前还有初唐,而在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就进入中唐时期,随后进入晚唐。整个唐朝出现了无数的诗篇,流传下来的唐诗,收录在康熙年间编成的《全唐诗》大概五万首,囊括了约两千三百位诗人。平均每十年出现八十位比较有名的诗人,如果以一代二十年计算,一代人中也不过是一百五十多名诗人。清朝编辑的《唐诗三百首》的本意是给儿童启蒙教育使用的,收录大约七十多位诗人的作品。这是以清朝人的审美以及儿童读物的标准选编的书,不能代表唐朝人的审美和诗人的水平,所以真正要读唐诗不能仅限于这样的读本。
唐诗传承于隋朝,当时盛行是宫体诗,充满宫廷趣味。当时在野的诗人在反隋建唐的过程中,写出了抒怀言志的作品,有别于宫体诗的空洞华丽。他们把得志的慷慨、失意的愤懑和穷困潦倒都写于诗中,开启了初唐新的诗歌风格。
随着国家的统一,科举考试除了明经科之外,增添了杂科取士之途,为诗人的涌现打开了大门,唐太宗热宗于学诗写诗赏识诗人,诗人的地位大幅提升,再加上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诗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所以从初唐四杰,到盛唐、中唐、直至晚唐,有名的诗人层出不穷,以至于作诗成了官员、文人日常生活的基本技能,就像如今没有吃饭解决不了的事一样,唐朝没有一首诗解决不了的事,一首不行,再加一首,总之所有的聚会活动不可无诗。
不是所有人都有曹植那样七步成诗的才华,没有诗才的人怎么写诗呢?有个日本到唐朝留学的学生,把学习的内容事无巨细全记录了下来,回国后出了一本书叫《增补诗学金粉》,里面写了唐朝普通人如何写诗的内容,原来唐朝时人人随身携带卷子,上面有春夏秋冬四季应景的好词,也有饮酒、送别、应酬等的妙词。比如“诗语”部分,关于冬天列出来的两字词有:霜峰、天寒、冻月、狂风、雪深、裂肤、云飞、水素等;还有三字词:朋来处、同酌酒、互题诗、日夜思等。根据这些词,可以编成比如“霜峰冻月日夜思”这样的七言诗句,整首诗句再对照《切韵》略加调整,就能当场写出应景的诗篇,对于那些中等才华的诗人来说,古诗就很容易编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