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篇第十一」8-11
【原文】
8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9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0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11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译文】
8 颜回死了,(其父)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回置办棺外之椁。孔子说:“虽有才与不才之别,但(颜回与孔鲤)对你我而言都是儿子。孔鲤死的时候,是有棺无椁。我并没有(卖掉车子)步行来替他买椁,因我有时仍要上朝议事,不能徒步去啊。”
9 颜回死了,孔子说:“唉!老天要我命了!老天要我命了!”
10 颜回死了,孔子伤心大哭。随从说:“您太过悲痛了!”孔子说:“有悲痛太过吗?可不为这人悲痛还为谁悲痛呢?”
11 颜回死了,孔子的弟子们想要厚葬他。孔子说:“不可以。”弟子们最终还是厚葬了颜回。孔子说:“颜回视我如父,我却无法视其如子。不是我(要违礼行此厚葬)呀,是他们那些人做的呀!"
【注释】
“颜渊”,即颜回。孔子爱徒。前文已有介绍。
“颜路”,颜氏,名无繇(音“摇”),字路,故称“颜路”。颜回之父,小孔子六岁,孔子早期弟子之一。颜路颜回父子曾先后在孔子门下求学。
“椁”,音“果”。盛殓尸体的器具为“棺”,套在棺外的器具为“椁”,合称“棺椁”。棺椁通常均为木制。
“才不才”,即才与不才,有才与无才。
“鲤”,即孔鲤(前532年—前483年),子姓,孔氏,名鲤,字伯鱼,孔子独子。其出生时,鲁昭公赐一尾鲤鱼为贺,因而得名。孔鲤先孔子四年而亡,是年,其独子孔伋出生。孔伋,字子思,师从孔子弟子曾参,后作《中庸》。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由于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因而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徒行”,步行。也作“徒步”。
“从大夫之后”,指上朝议事。孔子归鲁后,仍常与哀公和诸大夫议政。但因孔子彼时已非大夫身份,故上朝时要随在大夫的后面。也有人解作“曾为大夫”,今不从。
“噫”,文言叹词,表示悲哀、伤痛的语气。
“恸”,大哭也。极其悲痛。
“夫”,用为指示代词,音“扶”。相当于这、那。
“二三子”,古语,犹言诸位、你们几位。
【评析】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在孔子弟子冉求的努力下,专权鲁国的季康子派人请回了已周游列国十四年的孔子。次年,孔子的独子孔鲤去世。三年后,孔子的爱徒颜回也英年早逝。其父颜路想厚葬颜回,无奈家贫,便请求孔子卖掉车子,为颜回置办棺之外椁。有注者认为“请子之车以为之椁”不是指卖车买椁,其考据甚繁,不必深究。总之,颜路想为颜回置办棺之外椁的请求被孔子婉拒。因为按周制,天子棺椁四重,即一棺三椁。而帝后、公侯伯子男、大夫的棺椁,则按差等分别为三重、二重、一重。士与庶人均有棺无椁。孔鲤与颜回都是士或庶人的身份,礼应有棺无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自己不欲违礼,便也不欲以违礼之举施诸孔鲤。故虽为父子之亲,孔子仍“不徒行以为之椁”;孔子亦深知颜回乐道安仁,其生时“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自亦不忍心以违礼之举污诸颜回身后。故孔子不从颜路之请。其实,孔子才是真的懂颜回、敬颜回。
对于颜回的早亡,孔子是极其伤心难过的。颜回“闻一而知十”,聪颖异常而又乐道好学,其卓尔不群在孔门中无人能出其右。孔子曾评价众弟子道:“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在孔子的心中,早已默认颜回为仁道道统的继承者。而今颜回早逝,自己年衰,孔子不由为道统传承将失而心焦,遂连发“天丧予”的悲叹。
孔子悲从心起,伤心欲绝。随行弟子担心孔子老迈,难以经受如此悲痛,遂加劝慰。但孔子竟恸不自知,经弟子提醒始觉“有恸”,可见其哀戚之真之诚。孔子既知“有恸”,便知“恸”由何来。不为颜子,更为何人?
弟子们敬颜回之贤,想要厚葬颜回,但孔子不许。这里的“厚葬”,应当就包括棺外有椁。孔子与颜回虽情若父子,但毕竟其父颜路尚在,所以孔子不能像对孔鲤那样为颜回的丧事做主。故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众弟子最后还是厚葬了颜回。孔子为此深感自歉说:“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就是说,违礼厚葬非孔子所愿,而是弟子们自作主张。
孔子为大夫时,弟子原思曾给他作家宰。孔子“与之粟九百”,合9000斗粟米,可供百余人全年的口粮。因为薪俸过丰,原思不肯接受。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孔子让原思切勿推辞,并说吃不了的粟米可拿去周济邻里乡亲。可见孔子绝非吝啬之辈。故孔子不给颜回买椁,不许颜回厚葬,并非因为惜财。
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就是说,礼应当宁俭勿奢。体现在丧事上,就是重在哀戚之诚,而不在过度操办。所谓不过度操办,是指一要合于礼制,二要称其家财。“颜渊死,子哭之恸”,但“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而孔子不准,“门人欲厚葬之”而子曰“不可”,正是孔子对“丧,与其易也宁戚”的示现。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在实践层面,仁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民而爱物”的体现之一,就是孔子所主张的“节用”。官不节用,则民赋必重,是无以“仁民”;民不节用,则田猎无度,是无以“爱物”。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若不节用,就会加重人民和环境的负担。故“节用”即“仁义”。而“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便是“节用”原则的延伸。因此,孔子主张丧事从俭,并非对孔鲤和颜回情深而礼薄,实为爱之以德,不愿其成为世间奢侈之风的“推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