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分付出, Y分收获

作者: 浅草没马蹄 | 来源:发表于2016-04-20 12:54 被阅读336次

成长的过程就是这样:接受教育,形成观点,思想和行动产生矛盾,然后打破旧的观点,建立新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行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老一辈的人总是苦口婆心、孜孜不倦、耳提面命地说着。这八个字,好像融化在血液里,在很多艰苦的时候,能源源不断地输出动力,好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诗中的那一眼汪泉。

只是,很多时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说法是很不恰当的。有点像数学的方程。你输入了数值,得数是依据定义域和对应法则给出的。你可以输入1,但是有的人可以得到1,有的人可以得到2,或者更大的数值,当然有不幸运的人得到0甚至为负数。但确定的是,如果你不输入,你就什么都得不到。当我明白了这个关系,我就没那么在意最后的那个数值了。也许,有的人总是在抱怨,说自己为什么付出了这么多,但是总是得不到回报,其原因就是没有正确认识到:一分耕耘,可能没有收获。意识不到自己的认识观念出了岔子,就会很痛苦,如果不纠正,及时下一剂良药,还会在失意时,郁郁不得志,终日唉声不断,叹人道艰难,命运多舛。

我的高中语文老师,看起来像一个农民。黝黑的皮肤,壮实的肌肉,剃了一个干净的寸头,笑起来很憨厚,能露出一个浅浅的酒窝,能从一口发育不良的玉米似的牙里蹦出“知乎者也”。他总爱穿衬衫,这点让他看起来有点私塾先生的味道。我们也顺理成章可以做那个先生的班里放牛的娃子们。鲁迅的三味书屋里的案桌上,有一把戒尺。那是用来训戒学生用的,用时髦的话说,就是体罚,对不乖的孩子一顿抽。语文老师陈良松说:“你们学不会的,应该挨打,疼了就记住了。”我心里暗叫:“果然不是亲生的。”

但老师毕竟是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是所有老师中平均素质最好的。以前的人为什么念两三年的书,就可以出口成章、下笔如有神,但是如今的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思维没有逻辑性,说话牛头不对马嘴呢?良松以为,是教育的模式和内容不一样。《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诗经》……他们都是一篇一篇背诵下来的。那个时候不理解的,背住了,以后会有一个契机,醍醐灌顶式地得到领悟。

就像,没有人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是什么意思,就是长大了,突然明白了。就像以前摇头晃脑念着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在时光的这一头,听到这诗要潸然泪下了。就像那个时候念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不明白妻子的死同那棵枇杷树有什么关系,如今明白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道理,不免心里也跟着悲伤起来。我不想说应试教育的问题。我想说的,是对应法则的问题。因为我们的环境变了,使得我们用了十几年学习的时间,抵不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父辈们念文学的那几年。使得同样输入“3”这个数字,他们得到的是80分,而我们拿着60分和59分,大眼瞪小眼。

我看过狂风下不能出海的渔民,望着箩筐出神;看过海水倒灌淹没盐田,在家里踢着箩筐出气的盐民;看过大旱时的龟裂土地,农民挑着空的箩筐叹息。那样单纯的情切意乱,比诗人捻断数根须犹不能下笔还要忧心百倍;正时的农民正是契诃夫笔下没有主题的人,失去土地的依恃,再好的农人都变得浅薄的、渺小的、悲惨的、滑稽的、没有明天的小人物,他不再是大地的诗人了!

在过去的岁月里,他们只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天理,从来没有听过“收成过剩”这个东西,怪不得几位白了胡子的乡人要感慨起来:真是没有天理啊!

你看,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是有所回报的。回报的多少,也不是单单依附于自己付出的数量。如若是天真地以为,一切的付出能成正比,听起来有点痴人说梦。一首“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可以知道农人凭借自然一切的风吹草动,辛勤地劳作,他们是大自然的风向标,是晴雨表,是温度计,纵然一身好功力,也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所以,我们的偶然有欠收,为什么要耿耿于怀,为什么还要去妒忌那个“比你付出的少,还比你得到多”的人呢?再好的舞者也有乱而忘形的时刻,再好的歌者也有仿佛失曲的时候,再好的诗人也有不能成句的时候。也许,晓得这个道理,应该宽容地对待“欠收一季襄空乏,祭献三牲力不支”的低落时期。不断地去更改、修正函数关系,总会换得好雨的时节,细而无声地随风润物。

我也看到了很多的感情,在一方频频奉献之后,拂袖决然而去。失恋的朋友,也总会找我诉苦,为什么我对他这么好,但是他要这样对待我。姑娘,付出和回报,有无数种可以的。武志红的一本心理学的书籍《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中提到:一些好得出奇的人,却让我们避而远之。因为我们不想承受他们强加给我们的巨大的内疚。因为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力;我们接受的时候,就是感到有义务。你付出了,你就会觉得,你有权力主导对方,对方应该言听计从,对方应该回报你更多。亲爱的,没有人亏欠你什么,在感情中尤其是这样。因此,跟“你所付出的一定得到回报”的想法,说声再见。

很多人也许看不到,那些失意的人,都静静地在角落里窥视这个世界。我不希望全部的人都在呐喊,呐喊一些这样的话“我努力了一个月,就过了四六级”、“通过半年,我从三流大学到了211、985名校”……这些鼓舞人心的文章能很好地提供一些指导性的意见,但是,这也暗自说明,“你只要这样做,你也可以成功的”。成功与个人的际遇有关,每一个的成功不可以复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你不可以说,这样就能成功,这样就行。你也没有办法证明你的方法一定是可行的。除非有千千万万个你进行数理统计证明可行,不然无法说明运气、人际、关系、心态、环境、基础等一切的不确定因素。曹雪芹用满纸荒唐言,换取一把幸酸泪,输入了一生的时间,输出了半本的红楼,其价值不是现在我们这些人写十本小说所能达到的成就。“一分的耕耘,一分的收获”欺骗了你,纵然你写了十本红楼,也成为不了曹雪芹。

所以,请告诉他们,这样走,可以更好地成功,但也可能失败,给他们一个原谅自己失败的机会,告诉他们,一分的耕耘,也可能一无所有,让他们认识到,失败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坦然对待便好。当初在简书,看到一篇文章很感动我,而那篇文章已经被埋没在各种99+之中了。那篇文写得是一个男生考研的故事,他说,考研失败了,之后二战了,很努力很努力,故事的结局应该是他成功地走向了高校,但结果却是他二战失败,走向了职场……他告诉我们,一直在失败,却一直还在努力。一百万次的失败,可能才成功一次,总是在写成功,总会跌入“成功容易”的幻境之中,总会觉得,努力一分,回报一分。

有些努力可以积累,积累到可以一定的时刻爆发。比如挖矿石这种事情,多敲一下镐,就近一分。有些努力不可预知,比如撒网捕鱼,不是依靠技术,只是辛勤地下网和工作,你不知道这一网下去,有多少的收获——可能一无所获,也可能有几十公斤。不管怎么样,都要不停地下网。

“任何一个捕鱼的人,如果没有把网下到海里捞起来,他永远不会知道网里有多少鱼。”

借此同还没有成功的人,一起努力。

相关文章

  • X分付出, Y分收获

    成长的过程就是这样:接受教育,形成观点,思想和行动产生矛盾,然后打破旧的观点,建立新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不断地纠...

  • 1机器学习(上)

    机器学习分三类: 监督学习:Given D={x,y}, learn y=f(x) 当y为离散值时为分类问题,当y...

  • 付出与收获

    我们都知道付出才有收获,不付出的话绝对没有收获。可是付出与收获的比例是怎样的?百分百的付出不一定有百分百的收获。正...

  • anmation、transition、transform的用法

    1、CSS3 的 transform 属性 (都分 2D(x,y) 和 3D( x , y , z))其中Inte...

  • 滤纸

    注:X1、X2分别为滤纸原纸放大500倍,3000倍的表面形貌。Y为使用PHT浸渍固化后的滤纸。Y1、Y2分别为放...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Xiūzhù ( ) zǔnǎo ( ) yìrǎn ( ) xáān yá( ) ...

  •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播种善良,收获美好; 播种汗水,收获希望; 播种知识,收获智慧; 播种付出,收获回报; 播种...

  • css 形变

    平移:transform:translate(x,y);x,y可以是像素值,设置为百分比的时候以自身元素的宽高为基...

  • 神经网络的计算图如何发现?

    神经网络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的变分优化器: 给定 y=f(x1, x2..., w),求w使L(y, x..)最小 ...

  • 付出和回报

    我们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又说“付出就有回报”,还说“助人达己”,无论哪种情况,都存在付出和收获,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X分付出, Y分收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alz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