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见闻觉知

作者: 刘法欣 | 来源:发表于2019-06-28 18:55 被阅读44次

                  再谈见闻觉知

        见闻觉知,作为心的本能作用,对于那些要认识本心、回归本来、成佛成道、为人导师的人,就显得十分重要。

        泰山禅院丁愚仁老师用“知道有念,知道无念,知道就行。”和“念与念之间就是。”两句真言,这些年就让许多人达到了以上目的。

        念与念之间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本来吗?说是,是引导人们关注那个之间,成为那个之间,如果怀疑,说是说不是都没有意义。

        因为心、本来、佛、道,原本就是人们的思维语言所不能企及的,即使见闻觉知,也只能说心拥有这些作用而已,也不是心本身。所以有人说,“道不在知,不在不知”。

        《楞严经》对见、闻、觉、知有详细阐述,对“见”与心的关系的结论,是这样描述的,“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见性即心性,说到底,仍然仅仅是从一个角度去描述心,结果还是不能企及。

        所以,学人在此最好不要纠结是与不是,不妨先体验一下那个“之间”,体验一下见,或闻、觉、知,以后这些道理才好理解交流。

        六祖慧能在《坛经》中记录了自己的悟道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他在卖柴时,听到有人读经,当即进入了一种状态,就是通过读经声,锲入闻性,回归到了自心的本来状态。

        后来五祖为他讲解《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恍然大悟。五祖的讲解,对他来说,不但使自己的所悟得到了印证,而且让自己的证悟境界得到了升华,因此他立即对心的体验进行了更为全面清晰的描述:“真没有想到啊,心原来是这样,它本来就是清净的,没有生灭的,一切具足的,不动不摇的,能生所有万法的。”

        不住声而入闻性,与不住色、香、味、触、法而入见性、觉性、知性,到的是一个地方、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我们自心本来的状态,就是“念与念之间”的状态,体验过这个状态的人,与他谈玄论道,交流经书义理,就几无障碍了,修行也就会有了坚定而正确的方向。

        前几天与一个朋友聊天,朋友说自己对观念头以及“知道有念,知道无念,知道就行”等等道理,已经很明白,就是体会不到念与念之间,为此很纠结,很着急。

        我说,朋友,恕我直言,依我看你只是知道了那些道理,并没有真正明白那些道理。于是我们就他提出的问题、困惑,慢慢梳理,聊着聊着,他突然怔了一会儿,过后说有恍如隔世的感觉,我说,你现在明白“知道有念,知道无念”、“念与念之间”是怎么回事了吧。过了几天,他说现在读丁老师解读《金刚经》一文,很入心,很敞亮。

        体验到了“之间”的状态,读经过程就成了印证自心的过程,妙不可言,同时也就会照着经书所说的义理自觉做去了。

        在没有体验这个状态前,对见、闻、觉、知,只是头脑中的概念而已,至于所说的提着知观念头也好,带着觉知做事情也罢,都是自己的造作罢了,与觉知的实相不沾边的。

相关文章

  • 再谈见闻觉知

    再谈见闻觉知 见闻觉知,作为心的本能作用,对于那些要认识本心、回归本来、成佛成道、为人导...

  • 见闻觉知

    问:见闻觉知有什么区别? 答:所见的是色尘,所闻的是声尘,所觉的是香味触尘,所知的是法尘。各有所能,各有不同的相应...

  • 黄檗希运禅师:学道人当下无心,便证菩提

    师谓休曰: 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

  • 达摩论之《达摩大师无心论》

    弟子问和尚曰:有心?无心? 答曰:无心。 问曰:既云无心,谁能见觉知?谁知无心? 答曰:还是无心,既见闻觉知还是无...

  • 见闻觉知一直在

    作者/木子慧 见与不见,闻与不闻, 觉与不觉,知与不知, 我们本性不增不减。 见闻觉知,一直在, 有相显,离相隐。...

  • 空海浪花(10则)

    1 生命中的一切见闻觉知,唯是心在觉,唯是觉在觉。 2 此觉没有任何实体、实质,如何能够生死?有生死者必有其物,而...

  • 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

    兀兀不修善, 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 荡荡心无著。 安住觉悟本体 不必刻意修善 也自然不造诸恶 不执著见闻觉知...

  • 【觉知、觉知、觉知】

    烦恼多为觉知后无法安身于所处之境中。今日会议中有一刻升起了烦厌之念,在自己的认知中瑜伽应该是向内视观的而不是放诸于...

  • 觉知!觉知!觉知!

    什么是觉知? 觉知是不管你在做什么你都知道。就是你能看到自己,每时每刻都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带着觉知做一切,你...

  • 《楞严经》卷四,六根的起用与归元

    阿难!此六根依其所见闻的事物,生发出种种觉知来,它对于觉知的对象无精微分别,而是凭着妄乱的知觉去观见。所以,一离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谈见闻觉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cuj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