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百度百科上的释义为“想念不忘,爱慕不舍,不忍舍弃,不想分开” ,其中难道规定恋的时间、对象、性别了吗?怕是没有吧。
其实,同性恋也无可厚非,我们可以将问题等量化、简单化,做个比较来看,在某种程度上,它其实同早恋这个问题有相似之处。
“早恋是恋爱吗?”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自是不必我多言,它当然是恋爱,并且也是为我们所接受的。之所以是早恋,只不过是恋爱问题在时间上的划分,那么同样,同性恋也应该是我们应当接受的一种恋爱方式,不同的是,它是在性别上的划分罢了。
爱情,究其生物本质而言,是通过进化的力量主导,通过激素起作用,伴随“爱情激素”的分泌产生性欲和一系列化学反应的生物程序。
当然,至于你会对异性还是同性产生这种化学反应,这都是身体系统自己做出的选择,这很正常,并没有任何可以被排斥、歧视的理由。
就像“哥哥”曾说过:“在世界上,最重要是有真感情。感情是自己的,不需要理会世俗的眼光,最重要是个人感觉,自己开心,又无损他人,对一切闲言就不用理会。”
早在1973年,美国心理学协会和美国精神医学会,就已经将同性恋从疾病分类系统中去除。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也正式将同性恋从疾病名册中去除,认为同性性倾向乃人类性倾向的其中一种正常类别,同性恋不是一种疾病或不正常,且无需接受任何形式的治疗。
2001年,在“中华精神科学会”推出的第三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分类中删除,这意味着中华医学会不再将同性恋看作疾病, 同性恋在中国大陆实现了“非病化”。
同性恋与早恋一样,都是全球性的问题,不同的国家总有不同的态度,同样的行为在不同国家,也会得到不同的待遇。
在我们中国还在极力反对同性恋的存在时,许多欧洲国家却已经将同性恋生活化,将其婚姻关系合法化了,不得不说,在对事物理解接受程度上,大多数欧洲人还是较之我们更具有开放性的。
在现实生活中,对同性恋的歧视一直存在,甚至其行为更是达到了偏激的地步。
前几日,微博爆出两位身着篮球服的女生拉起“反同”横幅的照片,横幅上写着“维护中华民族传统伦理 ,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抵制西方腐朽思想侵蚀 让同性恋远离大学校园”。
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女篮联盟的声明,事件发生于4月16日下午第四届女王杯期间,但该组织称“照片上横幅的内容仅代表部分参赛队员的价值观,不代表联盟立场”,校方的态度模棱两可。
华科的两位女博士打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的旗号 ,堂而皇之地对同性恋人群进行抨击,网络上对此一片哗然。
退一万步来讲,即便是对同性恋这种现象不能认可和接受,但也不至于对其恶语相加、冷眼相待,更有甚者搭伙挤兑、排斥。
随着媒体网络的不断曝光,其二人以及其背后教练的事迹被一点点扒出来,其言论、行为更是恶俗、肮脏不堪,在此我就不多加描述,有兴趣的简友可以自己去网络上看看,是非善恶,明眼人一看便知。
当然撇开那些个别极端的人们来说,对于那些不支持同性恋的人们,对于他们的观点也应当抱有最基本的尊重和理解,如果我们去强迫那些本就不喜欢和不支持的同性恋的人去强行认同同性恋这本身也是一种暴力和不平等。
只要他们并不妨碍他人的基础权利,对同性恋,我所支持和推崇的也并非是同性恋,而仅仅是对于这个事实存在的本身,也是其背后的最基础的对于人的尊重与关怀。
跳出人类社会来看,同性恋现象是自然界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从苍蝇到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有发现,而这一现象之所以能生机勃勃的存在那么久,必然是有其生命力的,现代生物学家往往将同性恋现象视为一种重要的进化驱动力。
不同的“爱”人|既同称“恋”,何来歧视?自然界尚能接受同性恋的发展,那么由自然界孕育出来的我们又为何不能接受?又为何不能以正常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情呢?
社会热点&LGBT&书单专题联合征文公告|“同”一个世界,不“同”的爱人
小编语:偶然看见征文通知,看到“同性恋”这个极为敏感的话题,心中也大抵梳理了一番自己对此的观点和看法,写下了这篇并不成熟的文章,也许很多想法和看法还是很稚气,希望大家能多多交流讨论。
文中若有不恰当之处,也请大家多多包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