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上的是冰臼还是壶穴

作者: 鼎尚CULTURE | 来源:发表于2021-08-23 10:03 被阅读0次

            邛崃天台山以罕见的箱状向斜丹霞与岩熔混杂地貌和“山奇、石怪、林幽、水美”的自然风光,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发源于伏牛山及玉霄峰的金龙河横贯天台山景区,清浅的河水沿整块红砂岩基河床在三级台地的蜿蜒“跌落”中,形成了长滩、海子、瀑布和“九十里长河八百川,九千颗怪石两千峰”的独特山水景观。

           上世纪九十年代第一次上天台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那些人文遗迹,而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长”的金龙河。尤其对平整河床基岩上那些随处可见的大小深浅不一的坑洞,一直感到很奇怪。前些年,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有关冰臼的介绍后,我就把天台山上的那些坑洞与冰臼“联想”在了一起,兴趣也日渐浓厚。

            据相关科学研究,地球共经历了六次冰川期,最大的一次是第四纪(距今约260万年)冰川,整个地球中、高纬度的广阔区域都为大陆冰川所覆盖。而随着地球气候的变暖,绝大部分的冰川开始融化,退缩到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冰臼即是冰川的直接产物。在第四纪冰川后期,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下的厚重冰川融水,沿着冰川内部裂隙向下流动时,其携带的冰碎屑、岩石屑由于内部的巨大压力,呈圆锥体“水钻”方式向下覆基岩及冰川漂砾进行强烈冲击、游动和研磨,从而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深坑,成为古冰川遗迹。这些坑洞很像我国古代用于舂米的石臼,因此被称为冰臼。

            冰臼在世界上也仅在北欧、北美和南极等少数地区有发现。我国最早发现冰臼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比如黄山和西藏等地。2010年,在北京延庆发现的白龙潭冰臼是目前最大的冰臼,而世界上最大的冰臼群当属内蒙古克什克腾的大青山,山顶方圆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大小冰臼1000多个,实属罕见。在四川乐山沐川县的龙溪河畔据说也有冰臼发现。

            就现在发现的冰臼来看,平面上大多为圆形、近圆形、椭圆形及其它不规则形状,如漏斗、交椅、板壁、龙爪印等。其中较深的冰臼多呈口小、肚大、底平特征,口部上沿往往带有大小深浅不一的缺口或开口。臼口一般宽约0.3-2.5米、深0.1-2.7米,最大的直径达18.5米、深7.5米,最小的则如纽扣样大小。而这小小的冰臼却蕴含着地球气候演化与人类进化的特点及成因等丰富信息。从冰臼的形成不难推断出,在距今两三百万年前的冰河时期,突如其来的严寒迫使古人类必须寻找适合的生存环境。而辗转到不同地域的古人类,在适应环境中只能不断改变自己,其中肤色就是一个重要特征。在全球变冷之前,古人类的肤色应该是黑色的。第四纪冰河时期,一部分古人类只得从冰川覆盖的山地迁移到平原,开始了黄土地里的生活,在东亚尤其是中国华北地区形成了“黄土发育区”,为适应滚滚黄沙下的狩猎,这批古人类逐渐产生了黄色的保护色。在北欧一带,由于地中海的阻隔,古人类于退无可退中,只有努力适应极度严寒的白色世界,皮肤在冰雪的强烈辐射下出现“白化”,成为了白色人种的“原生”者。而在中非一带,虽然气温大幅下降,但仍属于热带雨林发育区,昏暗的森林生活环境让古人类仍旧保持了原本的黑色皮肤。

            那么,邛崃天台山是否具有冰臼生成的地理地质条件呢?据《邛崃县志·第四篇·自然地理》记载:“第四系中更新统大面积分布于名山~邛崃(包括名山、蒲江、邛崃县境)地区……就其成因类型而言,一般由上部冰水沉积层和下部的冰碛层两大单元组成。”在地质构造上,天台山~䢺江雁行带是“中三迭世末期,印支运动促成以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由古海槽渐趋隆起,前缘形成相对坳陷,前缘坳陷当时的古构造面貌,为一系列走向北东、并向西南斜列的雁列隆起凹陷。晚三迭世时,龙门古海槽继续隆陆升起,前缘继续凹陷。”“新第三纪后,大规模喜山运动二幕发生,造成坳陷沉积区褶皱成山,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进一步强烈上升,高级别冲断层随此新生,在南、北扭应力作用下,成为控制坳褶带内新生隆起与凹陷成生发展的边界断裂。”这说明在2亿年前的晚三叠系,天台山一带已处于古陆环境丹霞地貌的发育期。从1.4—1.9亿年左右侏罗纪开始,天台山地区下降为湿热气候下的内陆湖泊,形成湖滨相、河湖相堆积物。到距今6500万年前左右的新生代三纪初,在造山运动的作用下,天台山地区变形隆起成山、形成褶皱,到200—300万年即第四纪时,天台山北东、西南向的箱状向斜构造地貌基本形成。这种主要由厚层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的块状岩层,如果富有易于透水的垂直节理(即裂隙),在冰川融水的作用下也是可以形成丹霞地貌的。这应该是天台山丹霞地貌的主要成因。同时,天台山花石林周边的岩石与周边基岩大为不同,很像漂石。其构成以砾石为主,含有少量火山岩等成分,砾石棱角大多尖锐,与冰碛砾岩和冰碛角砾岩非常接近,这应该与当年的冰川作用大有关系。

              从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天台山位于与横断山脉交会的龙门山西南段边缘,在同属龙门山脉的彭州、什邡、绵竹等地,都已发现有古冰川遗迹,比如银厂沟。在离天台山直线距离大约百公里的西南面,有由欧洲大陆板块与印度大陆板块碰撞、挤压等,致青藏高原隆生中形成的海洋型山谷冰川贡嘎冰川;西北面有由于古特提斯洋(相当于现今的印度洋与南亚地区)的消减闭合,进入碰撞造山和陆内变形期而形成的山岳型冰川四姑娘山冰川。

            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天台山属于当时的冰川覆盖区,应该或可能会存在冰臼等古冰川遗迹。

            最近,我对天台山金龙河的坑洞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实地了解和比对。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第三级台地上,月洞飞水、蟠龙瀑布以下的香草叠溪和十八里香草沟至正天台,整个河床基岩上,分布着大小不一、以圆形为主的坑洞,大部分都位于水流平缓的河床当中,最大的一个长两米、宽1.3米、深0.3米,最深的一个达1.3米左右。只月洞飞水和潘龙瀑布处的坑洞明显有跌水形成特征,里面多有石块和泥沙沉积。在海拔1300米左右的第二级台地上的小九寨至小磨房一带,除花石林下的花石海“海子”而外,整个平坦的河床上遍布的坑洞应该有数百个之多。而在海拔600~1000余米的等乐安至肖家湾段,有壮观的响水滩瀑布和长虹瀑布,河中满是裸露的巨大红砂岩石,上面也多有坑洞。那些大如房屋的岩石块应该是随冰川或泥石流“跌落”堆积而成。尤其是在离水面五米左右高的神蜂窟侧立岩壁上,有上百如蜂窟的坑洞,大的有近一米,小者一厘米左右——这很大可能是在造山运动前由滴水侵蚀所致。整个天台山金龙河的坑洞至少在千数以上,与江西中源古河道上的“冰臼群”和四川沐川龙溪河冰臼的地理环境十分相似。但是,天台山的那些坑洞除极少数而外,大多呈口、腹同大而底小或尖圆,与冰臼“口小、肚大、底平”的典型特征不相符合。

            我就此向地理专家王益谦先生请教。他说,天台山金龙河中的坑洞只是微地貌形态,不能以此来判断是冰川地貌。各种地貌形态,在空间上应该是一个有规律的组合,如果是冰川地貌,那么宏观上一定还有U型谷、角峰、刀脊……而这些在天台山却完全没有见到。

            只是从个人情感喜好而言,我真希望那些坑洞是冰臼,不过因为后期受到外界比如流水干挠罢了。但是,就观察所见及理智告诉我,那些坑洞应该是属于流水地貌下的壶穴!

            壶穴也叫瓯穴,是在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壶形的凹坑,由急流漩涡夹带砾石旋转、磨蚀河床而成,大多分布在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及坡度较陡的急滩上。类似地形也可以出现在冰川底河床上,由冰水冲蚀而成,称之为冰川锅。如果粗糙的岩石上有纵向、横向、水平节理,区域降雨及河流水量丰富,岩石易于发生风化,即具备壶穴发育的条件。从天台山的地质地理与气候条件来看,显然是相符合的。

            壶穴以光、曲、滑、漏、透、空为主要特征,自有一种天然之美。浙江温州铜铃山的壶穴奇观被誉为“华夏一绝”,主要是因为它壮美的壶穴瀑布,除日本一处而外,全世界仅此一处。据说,规模最大的壶穴群在邢台天河山,直径小者三四米,大的有七八米,深处达三至四米。而湖南龙山猛洞河四公里河床上密布的壶穴被《中国国家地理》称为可与“壶穴之河”台湾基隆河相媲美。而天台山金龙河中的壶穴虽然在漏、透、空上并不明显或突出,但在那山高水长、林木掩映下的叠溪长滩中,更加呈现出一种“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灵秀之美!

    所以,无论是在萤火闪烁的清凉夏日,还是在茶花怒放的冬寒时节,这都是天台山最为让人迷恋的所在!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鼎尚者删除,文章未经同意请勿复制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鼎尚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台山上的是冰臼还是壶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hik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