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对表中华文明的世界真情
被周厉王搞砸的改革与吠陀歌声中的印度

被周厉王搞砸的改革与吠陀歌声中的印度

作者: 世界历史六千年 | 来源:发表于2018-09-23 14:22 被阅读23次

时间:公元前900至前800年

先王们留下的烂摊子

约公元前922年去世后,周穆王给周王朝留下的是一个虽然庞大但已因征战而疲惫不堪的身躯。周共王虽然采取了明法息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等一些促进生产、增加国力的措施,且较少对外用兵,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面临的危局。继位的周懿王更是不思进取、消极退避,甚至试图用简单的迁都来挽救国运,以至于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诸戎侵周”自此成为常态。加之在周礼影响下,周天子苦撑面子,不断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和大夫,使王室能够直接支配的土地和财富越来越少,终致国势衰落。周懿王死后其弟周孝王趁乱夺取王位,西征西戎,迫使其献马求和。约前886年,周孝王因西戎人非子养马有功,将他封于秦邑、号秦赢,成为秦国的开端。

周厉王到底做了什么

其实,周厉王只做了三样事情,而这三件事情既表现了他的担当,但也体现出其固执任性的一面。首先是在平定叛乱方面,在“诸戎侵周”和方国叛乱已经成为常态的情况下,稳定政局无疑是首要任务。于是,周厉王在继位不久便对各种反叛行为进行了主动打击,先后成功镇压了噩国和淮夷的叛乱,也因此对其他方国也起到了有效的震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王朝的威信。其次是推行国有化改革。打仗是要花钱的,打完仗了还要论功行赏,而此时的周朝由于长期的封赏已经缺地少钱了。在不能通过扩张获取土地延续保持分封能力的情况下,如果增加国家财力成为了一个突出问题。这种情况下,周厉王采纳了荣夷公的建议,将山林川泽收归国有、实行“专利”,不准国人再私自占有。但此举无疑断了很多人的财路,引发“国人”普遍不满、怨声四起。面对各种不满的声音,周厉王做了他最为后人诟病的第三件事情——重刑至谤。他指派一个叫卫巫专门负责监视和抓捕“谤王”者,其严酷手段致使“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对于后两件事情,召公虎提醒厉王说;“民不堪命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周厉王不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厉。

发动暴动的国人是

公元前841年(中华文明确切纪年的开始)“国人”发动暴动,杀进王宫,周厉王只能仓皇出逃,最终客死他乡。对于这一事件的,我们可以将其原因归结为周厉王没有做好与各阶层的沟通且“监谤”手段残酷,但也要仔细分析一下究竟是谁发动了这场暴动,也就是所谓“国人”究竟是哪些人。众所周知,奴隶制社会的周王朝有“国”“野”之风。其中,“国”指的是天子或诸侯居住的城市及“四郊”,居住其中的人称为“国人”,包括贵族和平民。“野”指“四郊”之外的境地,那里的人也因此称为“野人”,多为奴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构成“国人”贵族和平民是一个处于社会之间阶层的特殊群体,既是维护周天子统治的主要支柱,同时也是国家兵源和和贡赋主要来源。正是这些人在不断私自占有周王朝的山林川泽,周历王的改革也真正触动的也恰恰是这部分人的利益。于是乎,以反抗周厉王的暴政为名,这些人联合起来赶走了周厉王。

周宣王时的短暂中兴

周厉王逃走后,太子姬静躲藏在召公家里,“国人”知道后,就把召公家包围起来。无奈之下,召公用自己的儿子替代太子,交给了愤怒的国人,姬静最终免遭杀害。其后,诸侯共同推举召公、周公共同暂理朝政,号称“周召共和”。公元前829年,出逃的周厉王在彘地去世,太子姬静(周幽王的父亲)在诸侯支持下继位,是为周宣王。继位后,修复公室、广进谏言、安顿百姓 、修缮武器、重用贤臣,陆续发动对周边部族的战争,使衰落的周王室权威得到恢复,诸侯又重新朝见天子,四夷咸服,史称“宣王中兴”。同时,周宣王还先后分封了楚、申、吕、韩国、郑、樊和杨(今山西洪洞东南等诸侯国。司马迁赞其“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但晚年的周宣王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其弊端更为其子周幽王所继承。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去世,西周在其死后仅11年后便宣告灭亡。

在西周逐渐走向衰亡的同时,中华文明以外的整个世界都处于“黑暗时代”,旧的文明或王国集体消失,新的文明或王国还没有形成。徒有文明古国虚名数千的印度半岛在此时响起后吠陀时代的歌声。

古印度文明的疑问

与人类其他早期文明不同,古印度文明存在的唯一证据是哈拉巴文明遗址。在印度河沿岸相距600多公里的地方,曾挖掘出两座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城市遗址群,被合称哈拉巴文化。两个遗址的共同点是规模宏大且规划整齐,有高大的城墙和塔楼,以及人们推测出的浴池、谷仓、作坊、会议厅等公共设施,甚至包括带茅厕、排水道的楼房。尽管这些在今日的印度都难以想象,但砖砌的建筑却是真实存在的,以及青铜工具、武器和刻有符号的印章等。尽管如此,根据专家们的年代测定,哈拉巴文明遗址应该开始于公元前30世纪前后,并以此推断其背后必然有高度发达的农业作为支撑。除此之外,人们对古印度文明一无所知,没有任何考古证据和传说作为补充。哈拉巴文明遗址在存在时间上显得那么突兀和怪异,以至于说他是某座被洪水淹没的近代城市也似有可能。但不管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古印度早期文明确实在公元前1750年之后突然消失得干干净净,直至吠陀时代的到来。

前吠陀时代的印度

公元前17世纪前后,古印度文明在消失数百年后获得了再生,只不过这次的再生是由迁徙而来的东支雅利安人在歌声中完成的。约公元前1500年前后,向东迁徙的一支雅利安人赶着牛群来到南亚次大陆北部。在这里,他们似乎并没有遇到多少抵抗,只是尽情地享受对近乎原始的当地土著的杀戮;在夺取统治地位后,开始了以畜牧为主、农业为副的幸福生活。后人将他们对自然界神灵的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等统称为“吠陀”。“吠陀”是目前人们研究早期古印度文明的几乎唯一渠道。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作品,《梨俱吠陀》成书于公元前11世纪之前。所以,人们将雅利安人来到印度半岛至《梨俱吠陀》成书这段时间称为《梨俱吠陀》时代或前吠陀时代。根据《梨俱吠陀》的记载,人们推测,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前后,雅利安人的活动范围已经扩展到恒河及其以东地区,一些小的部落正逐渐合并成大的部落群体。《梨俱吠陀》中曾有“十王之战”的记载:十个部落组成联盟围攻一个强大的部落,结果战败。

后吠陀时代的印度

公元前9世纪前后,《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合称后期吠陀)相继编纂完成。这三部著作主要记载的是祭师所唱的各类咒语和旋律,虽然体现出人们对于自然的一定认知,但并没有太多史料价值。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以这三部“吠陀”的出现为分界点,将此后的古印度文明称为“后吠陀时代”,直到公元前7世纪前后那里开始出现国家或邦国的形态。在此期间,此时该地区依旧没有国家,只有部落;雅利安人开始用铁器重新创造原始农耕文化,阶级分化迅速加剧。

事实上,即便是国家形态出现后,南亚次大陆也从未出现过统一的国家,即便是孔雀王朝、笈多王朝等也只是统一了半岛的大部地区。南亚次大陆邦国林立的状态一直延续到1856年,才由大英帝国完成了南亚次大陆的首次统一,而且是以英国殖民地的形式出现的。所以说,印度从来就不是一个文明古国,古印度文明只是一个松散的地理概念。在这一点上,首次创“四大文明古国”提法的梁启超无疑是又搞错了。他的另一个错误是用两个不沾边的“巴比伦王国”作为了两河文明的代称。

《世界历史六千年》今年5月十大“中国好书”

国人角度、全球视野,剖面布局、全景展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wan208:周励王改革成功,势力再次强大,必然重新夺回那些老诸侯的封地,以便再次封给自己的人边人。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西周必须衰落,才付合旧贵族的利益。
    世界历史六千年:@青林子 节日快乐🤔

本文标题:被周厉王搞砸的改革与吠陀歌声中的印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izf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