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在经典中常常提醒我们,要“依法不依人”,很多祖师大德善知识也频频告诫我们,与师父相处,要以法相见,不以情相牵。也是怕我们对善知识个人产生情执,失去原本依师学法的初衷。
那么,如果佛弟子对一位师父个人产生情执崇拜,会有什么害处呢?对此,佛在经典中已经为我们作了开示。在《杂阿含经》第三十卷837段经文中,记载了佛陀所说“敬信个人的五种过患”。这五种过患是基于下列五种情况而产生的:
一、我们敬信的人犯戒了,并且受到僧团道场的治罚;
二、我们敬信的人犯戒了,却没受到僧团道场的纠举;
三、我们敬信的人离开所住道场,到别处云游参方;
四、我们敬信的人舍戒还俗了;
五、我们敬信的人不幸去世了。
在这五种情况下,我们都可能出现同一个后果:不再到那位师父所在的寺庙道场里去了。从而,“不入塔寺已,不得恭敬众僧;不敬众僧已,不得闻法;不闻法已,退失善法,不得久住于正法中。”
也就是说,当我们把依止善知识修学佛法变成了对某一个人的崇拜追随,迷失了最初求法之心,就会随着这位我们敬信的人处境改变,而失去对善法的坚持,偏离正法的轨道了。

现实中,这样的事也屡见不鲜。有时候某个道场有位大善知识,当他住在道场里,持戒清净,讲经说法时,好像一切都很祥和,信众云集,气氛和睦,俨然人间净土一般。但是当这位师父或者是个人出了问题,或者是他离开道场,再或者是他与世长辞了,往往就会导致这个道场内部出现纠葛,信众流失,争议纷纭,以往的氛围瞬间幻灭。
这都是因为大家没有把对师父的敬重转化为对佛法的殷重归依,道场也没能建立和完善一套不依个人而运转的弘法住持机制。所以,当道场赖以运转的这个人消失,道场自身也就面临危机了。
所以,在这部经文里,佛陀告诉弟子们,要建立对于佛法僧三宝的清净信仰,护持净戒,不令坏失,依此成就圣道。思维佛陀教诫,品味现实状况,我们是该好好反思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