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尔浪洼
前几年,流行过一个叫一万小时理论的观点。简单讲,这个观点的核心意思是,要想做好,不管是做东西,还是训练人(包括自己)成才,就得花一万个小时。无论这一万个小时是自己有毅力坚持达成的,还是被逼无奈陆续累积达成的,总之,不积累到一万个小时左右,想做得出色,或者成才都很困难。
这个观点,特别受到老板们的推崇,所以很多公司都买来相关的书籍,或者讲座视频,给自己的员工学习和看。我曾经也收到过当时的老板给的书,并好好学习过一番。
虽然这有点老板给员工洗脑的嫌疑,但对于这个观点,我还是非常认同的。我自己在跟别人聊天的时候,也说过:“凡是做出优秀成绩、杰出贡献的人,有聪明并勤奋的人,有不足够聪明,但很勤奋的人,却从没有过聪明但不勤奋的人。”
也就是说,聪明是必要条件之一,因为成功还靠其它的因素,比如运气、胆识、战略、知识、毅力、恒心、勇气……但勤奋,也就是足够的积累,却是充分条件,在成功的因素里,绝对不可缺少。
既然积累不可缺少,是不是就意味着只要努力积累就够了?不,要想成长的快,要想成功,仅仅只懂得积累是不够的,还要懂得怎样进行积累才行。也就是说,只懂得花笨功夫是不够的,必须还要学会如何花笨功夫。
你可能会问我,难道花笨功夫也需要技巧吗?是的,需要,非常非常需要。
那么花笨功夫都需要哪些技巧呢?我总结了下,需要四点:
1、不要低层次重复
虽然训练好一项技能,需要一万个小时,但花一万个小时,却未被就一定能训练好一项技能。比如,一个人学数学,若只会1+1=2,然后他每天都拼命做1+1=2的数学题,就是做一辈子,数学也不会长进的,即便是做到死,他的数学水平可能也还停留在1+1=2的水平上。
同样的道理,用在工作中,要想自己的技能提升,就不能只做简单的事情,而是要做具有挑战的事情,什么是挑战?就是难度、要求、水平、都不断超越前一天或者前一段时间的。在做工作的过程中,你要懂得不断给自己提出要求,要尝试过一段时间,挑战一下自己的知识极限、压力极限、耐力极限、解决问题能力的极限,从而真正让自己的能力提升到下一个高度。就像是登山,或者爬楼梯,你要不断追求下一步、下一个台阶比现在高,才能爬到山上,才能登到楼顶,才能在艰苦的努力之后,一览众山小,一穷千里目。
如果在工作中,你只想做之前做过的事情,只想重复之前熟悉到闭着眼睛也能做好的事情,其实对你的成长是没有帮助的。就如我在上面举得那个1+1=2的例子,你做的再熟,也没有价值。你只不过是在原地踏步而已,这种一万个小时,跟一个小时,其实是没有分别的。
2、防止习惯性失败
与低层次重复相反,有些人容易犯的错误,是在自己的基础还没有打好之前,就去挑战难度过大的工作。这些人的特点是,可能很聪明,学习速度快,接受能力强,但缺点是,大多都是蜻蜓点水,想的多,动手少,不愿深入实践,懒得对做过的东西进行总结,也不愿意虚心请教。其结果是,他们做事浮光掠影,初期是进步很快,但一旦遇到稍微有难度的工作,就铩羽而归,一败涂地。而此时,他们大多不会从自己入手检讨问题,而往往会怪罪于环境、同事、上司、老板。
这类人大部分的表现是,郁郁不得志,期初可能进步挺快,但不久就会在某个高度和位置上徘徊不前,他们不愿花一万个小时做某些需要反复应该去做的事,最后的结果,其实是花了远不止一万个小时的时间去做某些他想跳掉不做的事。很多公司多年不得志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即属此种类型。
3、不要只攻一点,做事纵横思考
很多人很聪明,能吃苦,能进行深入的自我检讨,并善于总结,看问题也非常有深度。但与这些特长相伴的是,他们可能会只集中于某个专业极窄的领域,视野和思维打不开。如果视野和思维打不开,就意味着他所积累的知识和应用技巧,不能横向移植应用。如果只是知识和技巧不能横向展开应用的话,他的整体能力就无法提高。
很多做技术人的人,总容易陷入这种陷阱。比如,一个搞工程设计的人,他可能愿意花时间和力气研究与设计相关的知识,但是,他如果不把眼光打开到并拓展到设计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话,设计得再完美,价值也不大。有些设计,从设计理念的角度讲,可能很棒,但从应用的角度来讲,可能极其糟糕。
就比如,我们在设计某个产品的某个零配件,组装精度要求极高,此时,他若不考虑加工过程中所有环节的累积误差,只是单一要求精度,就可能面临做不出来的情况。完美其实是不存在的,实用产品的生产,往往是材料、设计、加工精度、组装水平、审美水平的综合体现,也可以说是各种纵横面的整体结合,有突破,也有妥协,其中一定有不完美的地方,每个项目都要求完美是做不到的。
用一个调侃“好男人在哪里”的图,其实就颇能说明这个问题:
一味追求所有东西都完美的人,往往不能纵横向考虑问题,不去考虑这些问题的人,其实是无法成长的。也就是说,他的知识和经验的适用性其实很差。有很多人就是这种类型,比如有些搞工艺的,就一辈子搞工艺,成不了一个综合性的人才,当机会来临,让他升高一个级别去做管理者的时候,就干不了了。有些搞科研的也是这种情况,只能在一个领域做出成绩,之后一辈子可能都没有大的图片。而那些懂得纵横向思考,并权衡各种因素、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人,往往可以做得出色,即便有一天,让他去新的领域,他也能做得成功。
4、猴子掰苞谷,得一个丢一个
强调一万小时,最重要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强调积累效应。也就是说,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努力重复使用前一次努力的结果,也就是我在第一点里提到的,要一步一步慢慢爬高。
爬高的意思,就是要积累,会借鉴。不能经历一个,学一个,丢掉一个。
我以前看古希腊的雕塑,比如大卫的雕像,觉得人体简直到了完美的程度。我曾经产生过一个疑问:古希腊人的身体真的有这么完美吗?查资料发现,没有。但为什么他们能做出这么完美的雕塑呢?答案是:他们一代一代积累完善,每一代从事雕塑的人,都从上一代雕塑家的作品中吸取有价值的部分,在自己的雕塑作品中予以完善,成为一种审美和雕塑体系,慢慢,积累到米开朗基罗,就雕塑成了理想中完美的人体。
但在实际的工作应用中,很多人却不会积累,或者直接忽视积累的重要性。比如,在很多公司,会见到一些技术和管理人员,不做笔记,不做实验,不对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小问题做积累,不对解决问题的技巧做总结,不尝试将这些琐琐碎碎的东西积累起来,进行提炼,系统化,模块化应用。没有这种积累思维的人,是很难成长上来的。他们做事,就是见招拆招,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完全靠的是记忆里的点滴经验,而不是靠形成体系的知识。
在这里一定要注意,经验的点滴积累,确实也是积累,但却是一宗低层次的积累,是一种最没有效率的积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技艺精进是完全不够的。要想快速成长,不能仅仅靠点点滴滴自然积累的方式去简单积累,而是要让经验和知识形成系统和模块,并持续叠加。单个的知识点和经验点,是孤立的,很容易就忘掉,但如果将之整合到知识系统里,不断叠加,就会与其它的知识变成一个整体,其应用效果会被成倍放大,产生了所谓的效能,也就是做一个点,一大片类似的问题都会见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