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长大才明白的道理读书教育
所有问题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所有问题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作者: 王铁牛 | 来源:发表于2016-03-02 13:48 被阅读525次

    读冯丽丽的《下乡养儿》首先是被“下乡”两个字吸引的,因为小时候在乡下长大,从来没有意识到乡下还是治愈问题儿童的效果。但细细读来,才发现,作者养儿的问题不是在不在乡下的问题,是父母的问题。

    书的情节很简单,而且是用记流水账的方式写的。作者冯丽丽的女儿天天因为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连续换了五家幼儿园,小学同样不能适应,以至于到学校门口就害怕,最后只好退学在家。但在家也是噩梦连连,冯丽丽和丈夫戎只好陪着女儿昼伏夜出。最后在乔老师的建议下下乡养儿。

    冯丽丽《下乡养儿》

    乡下不是包治百病的世外桃源

    我在寻找作者为什么要“下乡”的答案的时候,除了看到作为妈妈的作者说的这是一个“无奈”的尝试的答案,还在网上看到了书中的“乔老师”(乔艳坤)写的一篇文章,《我如何改变了“弱孩子”天天?》,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是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我建议天天一家下乡”。

    9岁前的孩子的自我还没有形成,他们还属于环境,所以可以通过改变孩子的成长环境来帮助一个9岁前的孩子。

    所以我首先建议天天一家去乡下,改变他们的物质环境。在决定帮他们之前,我提前去了天天家一次,以便了解天天的情况,找到原因。当戎老师带我来到他们家所在的小区,几座二三十层的高楼拔地而起,站在中间狭小的地面,好像站在深井里,给人一种压迫感,仅有的地面覆盖着硬邦邦的水泥和尘土。走进天天家屋里除了电脑、电视、书和玩具,灰蒙蒙的,我找不到任何活生生的东西。给人一种无聊和烦躁的感觉。七八岁的孩子心理动力还裸露在环境中,孩子生活的环境是孩子心灵生活的子宫,周围的气氛,人的情绪,是孩子心灵的食物。也就是说,刚才这个环境给我的感觉,是天天的心灵的营养,参与形成天天心理动力的结构。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乔老师”找到的问题儿童天天的原因是她所处的环境,然后“通过改变孩子的成长环境来帮助一个9岁前的孩子”。而且“那儿(乡下)的空间是开放和流动的,双脚在土地上行走,土地上生长着各样的植物和动物,和周围的人有直接和亲密的互动。这样的地方更适宜孩子的成长。”

    说实话,乔老师这段略显鸡汤的文字说服不了我。

    首先是天天所处的“给人压迫感”环境,以及“给人一种无聊和烦躁的感觉”的家庭环境,现在城市里多数孩子都处在这样的环境里,多数小孩都没有天天同样的性格问题,说环境造成了天天的问题,理由过于牵强。

    再次是下乡能解决天天的问题,理由是乡下更适宜孩子的成长。必须承认,乡下的自然环境比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更利于孩子身体的成长。乡下开放的空间和“土地上生长着各样的植物和动物”,比高楼林立的城市更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但乡下有乡下的问题,比如教育资源的匮乏,比如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带来的生活质量的低下,等等。而且,即使乡下更适宜孩子的成长并不一定能解决天天的性格问题,这里面没有逻辑上的必然性。

    其实,在书里作者倒也说明了另外一个理由,那就是乔老师现在在乡下调养身体,他们一家到乡下离乔老师会比较近,这样乔老师就能比较方便地帮助他们教育天天,解决天天的问题,让她早日像正常小孩一样回到学校。

    玩耍的乡下儿童(图片未经授权)

    所有问题孩子都是父母的问题

    乔老师是作者冯丽丽一家的“贵人”,在书中扮演着“智者”的角色。她在跟作者的谈话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作者一家的问题,那就是天天的问题其实是作者夫妻的问题。

    有一个例子。

    有一天,天天端锅粥洒出来烫到脚了,作者就对女儿很关心,尽量满足她的所有要求。这看起来好像很正常,但这其中的原因却很值得玩味,因为作者说:

    我小时候有一次也是端一锅刚煮好的粥,烫了脚,被妈妈骂“你怎么那么不小心”,训斥了半天。后来又一次我烫了脚时,就赶紧忍着痛找了个袜子穿上,怕妈妈知道了再骂我。

    乔老师点破了其中的原因,作者小时候缺少爱,就把女儿当做小时候的自己,决不让女儿承受自己小时候承受过的痛苦,所以就给她120%的爱,这也就导致天天被过分保护,不能面对一点委屈和挫折。

    作者冯丽丽的丈夫戎老师在书中对女儿无比宠溺,对女儿的要求100%满足,执行力超乎想象,没有任何判断力。比如乔老师建议他们到乡下去,他就直接在乡下租了个院子(貌似没有跟冯丽丽商量),回来没两天就去了。看起来非常草率,没有任何思考、分析和判断。只要对女儿好的事情就绝对执行,但那些事情是真的对她好吗?

    冯丽丽后来跟丈夫的争执中说出了其中的原因:

    你一直说她小。一岁小,三岁小,八岁还小。你总是不放心。也许是你太没有安全感了。

    母亲因为父亲去世后痛苦的童年,父亲缺乏的安全感,这些都让他们给天天被他们的爱“淹没”了,变成了问题孩子,不断换幼儿园,最后从刚上了不到一个学期的小学退学。

    天天的问题,其实是作者和丈夫自己的问题,因为所有问题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孩子应该活在真实的世界里

    天天之所以不断换幼儿园,最后从小学退学,归根结底是她被过分保护,没有活在真实的世界了,而是活在父母给她营造的虚假的世界里,当她从那个虚假世界里走到真实世界的时候,就完全无法适应了。

    天天“从小就怕这个,怕那个,上学怕老师,怕批评,在家怕噩梦,怕生病,甚至怕死……好像她没有一点力量,任何一个微小的挫折都能把她压垮”。为什么会这样?

    乔老师说:

    你和戎老师平时对天天说话是非常温和,非常照顾她的自尊心的。但是为什么天天没有力量,什么都怕呢?因为她在学校或外面遇到的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的。老师会批评、会惩罚,小朋友们会欺负、会嘲笑。就像今天大妈说的话,当然不合适,但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我为什么对天天说话从来不留情面呢?我就是给天天展示一个真实的普通人的一面,让她面对。

    所以,天天不喜欢乔老师,不想给她帮忙做饭,甚至不想让乔老师到他们家里来。

    我觉得乔老师是对的,只有让孩子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才能学会在真实的世界里生活。

    效果不错,但不是下乡带来的

    我拿到书就特别想把书翻到最后一页看看他们在乡下养儿的结果怎么样。我忍住了,“愤怒”地看完了流水账一样的记录——“记录了自己(作者)及爱人、女儿的焦虑、无能、怯懦和缺陷,记录了小家庭和外面世界的冲突、矛盾、妥协和小算计”。

    结果还不错。

    他们在乡下呆了四年,天天在乡下上了私塾,后来转到城里的正式学校,成绩可以跟得上。跟同学相处得不错,还被推选为班长和大队委。

    这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但不是乡下带来的,是作者和丈夫——天天的爸爸妈妈——和天天在乡下一起成长带来的。

    因为他们在乔老师的帮助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他们开始试着不给天天那么多的夸奖,开始让她一个人独处,开始让她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开始让她面对这个真是的世界。

    原因就是这么简单。

    所有问题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父母的成长让孩子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所有问题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ozg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