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圈子油饼不同,豆油饼突出的是加了豆子(小黄豆)的饼子 。 圈子油饼
豆油饼的原料也是大米,最好要早稻米。6-70年代家乡的水稻种植一年两季,早、晚稻各种一季,早稻米相对糙一点。先将米提前一晚浸泡,第二天研磨成水米粉(含水量很高的水米粉)。豆油饼的米不能磨得太细要稍微粗糙一点,原始的做法是吃咸味,就是加盐。
炸豆油饼的模具跟圈子油饼相似,但加了一道“箍”,就是在圆圆的铁板边上加了半厘米高的沿。因为豆油饼的水米粉很稀,以防止流出来。炸的时候用饭勺舀起水米粉,薄薄地抹一层放在铁板里,再加上几颗黄豆洒在中间。可别小看这几颗黄豆,它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个作用不是好看而是增加了香味好吃。
豆油饼很薄,吃起来脆脆的,因此不好携带。女儿在外地每次省亲都要求带点走,可是必须自己受累提着,不能装箱不能邮寄,只能用塑料袋包着再放进纸盒里。此物既不能碰撞又不能受潮,否则都碎了,软了就不脆不好吃啦。
那些年过年,家家户户不光是忙着打扫卫生,杀鸡宰鸭,油炸食品也是过年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再没有吃的家庭,也会想方设法弄点给孩子们解解馋。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其他零食,平时也买不起。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守着等吃豆油饼等年杂货。
慢慢的有人改良豆油饼的原味,放糖,加花生米,我吃过,但是感觉还是咸的更好吃,花生也没有黄豆香、脆,所以买的时候还是会选择“豆油饼”而不是“花生饼”。
豆油饼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家里有喜事了,尤其是生孩子后要“biao”(送)“饭杂”(食品)(这都是方言),除了红鸡蛋再有就是豆油饼或者是“jiaoba”(糯米粑粑)。所以在家乡豆油饼始终有市场需求。
后来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支口大锅在街头巷尾,炸豆油饼卖,同事家的亲戚,一位年长的老妇人,在自家门口摆小摊多年,起早贪黑炸豆油饼。老太太的豆油饼做得非常好,我们经常去她家买着吃,不光自己吃,还买了送给外地的朋友。那些年没有提出健康饮食,油炸类食物还很受欢迎,主要是那时候还没有“地沟油”这一说。
前几天为了写这篇文章,又请朋友帮忙拍照,才知道如今家乡的豆油饼身价提高了。据说是被一家杨姓人家申请了专利,还被入选了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民间特产华丽转身,曾经满大街都能见到的民间小吃,变得神秘起来了。
现在市面上只能买得到而再也看不到制作的身影,杨家将作坊搬至不太为人知晓的偏僻乡村,城里只有卖带包装的豆油饼。现在的人为了省事省时,很难再有人自己炸豆油饼,想吃或者做人情都是买,那种一家人围着火炉炸豆油饼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这是朋友父母传下来的炸豆油饼的模具,朋友离开家乡几十年了,这个物件还保留着,可见豆油饼在外面那一代人心中占有的位置。睹物思人,朋友留下这个念想,时时回忆往事想念父母。 豆油饼的变迁 豆油饼的变迁 豆油饼的变迁 豆油饼的变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