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晓伟(石船)
也许是国家太小的原因吧,尼泊尔不论是皇宫还是神庙都座落在普通的街区上,到处都是贩夫走卒,引车卖浆的普通人们。他们每天陪伴这些陈旧的古迹,吸吮着千年不绝的香火,借助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盛誉解决了生计之道,还将历史慷慨无私的馈赠转换为享受现代生活的无边福泽,惠及后世子孙,成就着彼此的生活。巴德岗就是这样的一个所在。
巴德岗绝对值得你盘桓一整天,它会以热情的方式向你展示它曾经拥有的古老与繁荣,也会以精致的细节向你展示尼瓦尔文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尽管巴德岗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城,但现在却完全是以公共艺术博物馆的形式向所有的过往游人们开放。可以说这既是一个完整的街区,又是一个旅游景点。街巷里的人们似乎还在重复着一千多年前的生活场景,做完祈祷的人在匆匆赶路,神社里的香火渺渺如烟,还有很多老年人慵散的坐在街路旁,等待着施舍。这一切都如同两千多年前社会生活的真实画卷。
总体上看巴德岗是由几个广场组成城堡,著名的有杜巴广场、陶马迪广场,打塔卓亚广场和陶器广场,但其实周边还隐藏着密密麻麻的街巷。有街巷就有人群,有人群就有正常的社会生活。我们在这个千年古城里深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积淀的浑厚力量,这里到处都是古迹,甚至一块砖、一扇门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更别说那些供奉各种神祗的宏伟建筑群。虽然尼泊尔总人口并不多,而且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据说有一百三十多个民族,一百多种语言,维系国家统一完整有相当大的难度,但这里的文明却保存了几千年之久!
通过巴德岗我们发现一个城市对于一个国家具有多么大的凝聚作用。城堡上的广场汇集了现代城市所有的功能 ,不仅有王宫、神庙、集市,还有大量的公共休闲娱乐场所,如钟楼、甬道、饮水池等城市基础设施。这里还可能集中了全世界最精美的石雕木雕和金属雕刻,全部用来镶嵌最古老的庙宇和宫殿,从而使这个城市显得更加婆娑和神秘。历史的厚重可能会影响一个国家向现代化方面转变,比如中国,但是假如没有历史的座标我们又如何使国家找到现代化的方向呢?
然而最让我感兴趣的不是什么重顶形制或矩型结构的庙宇,也不是有着五十五扇门窗的宫殿以及爬满纹饰的石柱,而是至今仍遍布在陶器广场充满生气的各种陶器作坊。众所周知,制陶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它在满足人类使用生活器具需求的同时,还带来了冶炼技术的进步。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还陆续发现了合金及其它复合材料,从而使陶器制做渐渐成为一个消失的行业。而今天,巴德岗陶器广场上冶炼陶器的炉火还在熊熊的燃烧,许多陶工还在用最传统的人工动力转动木轮制作胚胎,烧制各种陶器。成千上万各种形状的陶器泥胚静静的躺在陶器广场上,任阳光灼晒和游人观赏,仍在向世人展示着这种古老手工技艺所具备一的韧性。
的确,既然今天是历史的延续,那么历史就应该是我们的昨天,所有的历史都应该是鲜活的,如同我们的日常起居,而不应当将描述它的文字冻结在时间的教课书里,让它显得那么高冷和孤寂,那么不食人间烟火。历史遗迹也不仅仅是那些冰冷的石头和空无一人的宫殿,还应该有流传下来的各种传统习俗、有能够在代际之间传承的技艺,甚至还有口耳相传的故事和精美的诗歌。
尼泊尔的古城很古,但在我看来却都是活着的器物,有历史之虚,但还有现在之实。历史,不会因为时光的久远而抛弃我们现在的生活, 包括艺术与宗教的精神生活。这一点在我们第二天去帕坦古城中得到了验证。
尼泊尔游记(五)尼泊尔游记(五)
尼泊尔游记(五)
帕坦位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南五公里的巴格马提河畔,是尼泊尔第二大城。帕坦,即尼语“商业城”之意,这里也同样是游人如织,人头攒动。帕坦又名拉利特普尔,意为“艺术之城”。帕坦传说来自远处的戈萨因孔达冰湖,被视为圣水,所以广场上有很多的喷水系统,很多信徒为了追求圣洁,经常到这里沐浴。这里不仅宗教气氛强烈,而且艺术气氛也十分浓厚。许多的庙宇都是用红砖砌造的,颜色热烈如火,宫殿庙宇前后的石雕雄伟壮丽,尤其是高踞于石柱上的金翅鸟金属雕像,更引人遐想。帕坦的街巷也到处都是由木头刻饰的门楣,以及由各种金属雕刻的窗饰。发达的手工艺制作技术最后酝酿出独特的尼泊尔艺术风格。这里众多的庙宇 犹如大小不一的博物馆,收藏着众多的菩萨铜像、石像和布满图饰的唐卡。进入庙中,尤如走进艺术宝库。整个帕坦遍布着各种远近驰名的古刹,其中以方形广场上的玛琴德拉纳特庙最为著名。该庙又称红观音庙,建于1408年,所祀奉的神称之为玛琴德拉纳特神,是大名鼎鼎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之一。虽然 观世音菩萨在尼泊尔化为男身,但也同样享有尼泊尔人民的喜爱和尊敬。至于为什么观世音菩萨在中国化为女身,我实在不可得知,但是我认为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不论是男身还是女身都被中国、尼泊尔佛教徒所共同信奉,应该是佛教文明的幸事,也是值得弘扬的慈善价值观。在我的心目中,任何文明都足以让人敬畏,因为任何文明都是人类选择的生活方式之一。它不仅解决了生存的困难和生活的困惑,还在精神层面上解决了生命本身的困顿。
在广场的中央,有一个景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在一个面目严肃的王宫上面,一排紧闭的门窗显得十分威严,但其中有一扇却是敞开的。同行的红梅女士这样告诉我,那是因为一位国王因为某种变故外出未归,他的臣下便命令把这窗户打开,时刻准备着国王的归来。于是这扇门就这样一直敞开着一千多年,至于国王何时能够回来,直到现在也无法得知。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历史上的周厉王和楚怀王,以及徽钦二帝,他们都有共同的家国难归命运。为什么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实在是让人扼腕沉思。这扇门和国王有什么共生的关系,它能够永远为国王敞开吗?做为现代人应当如何破译古人留下的隐喻,在历史教训里总结出让国王回家的规律,这实在是一个常喻常新的话题。中国人在讨论重大问题时总愿意在历史中寻找根据,称之为以史为鉴。然而我们在参照历史教训来决定自己利益的取舍时,又显得藕断丝连,浅尝辄止。虽然历史有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历史经验,但是如何把经验变成历史教训,而不是变成沉重的包袱也实在是对国家与社会治理的智慧考验。以史为鉴,由谁来鉴,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临别时,我仍然看到马拉国王和王后的雕像被镌刻在神庙北面的一根高耸的圆柱上。他跪在那里,头顶一朵莲花,还有一条蟠曲的眼镜蛇,准备再次君临他的国家。眼镜蛇的头上耸立着一只鸟,大家传说只要有这只鸟在,国王就能重新回他的宫殿。但是他真的能回来吗?
在离开尼泊尔的最后一天,我们又忙里偷闲去了一趟距离加德满都谷地八公里的白塔街。那里有著名的巴博达纳特大佛塔,尼泊尔的地标性建筑物。博达纳特大佛塔是世界最大的复钵状半圆形佛塔建筑,安放着释迦牟尼弟子摩柯迦叶佛的遗骨,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在佛塔附近分布着几座藏传佛教的寺庙,红、白、黄、花四教俱全。佛塔的四周是一个环形的商业区,聚居着大量从喜马拉雅山麓翻越而来的藏民。他们在这里开设店铺,向过往的游人出售各种藏传佛教的工艺品。
在去往白塔街的路上,道路泥泞,人车密集,然而走进白塔街内,却是天空湛蓝,白云漫动,经幡飞动。高大的塔座上面有十三层方锥体塔顶,在顶端的四壁各绘有一双慧眼,这是尼泊尔 “柴特亚”式佛塔特有的重要标志之一。无论你走到哪里,仿佛这目视四方的慧眼都在注视着你,正所谓千手千眼,正眼法藏,大千世界无遮无拦,天地万物都在佛光普照之下。慧眼的下方还绘有一个特殊的鼻子,这是尼泊尔数字“一”的表示,是藏传佛教“不二法门”的意思。法门即修行佛法的门径,即从这里修行可以直入门庭。这里香火极盛,到处都是从尼泊尔、不丹、锡金以及中国内地前来朝拜的人。有的在佛塔四周转动经轮,唱诗祈福;有的亦步亦趋,磕头膜拜;还有无比虔诚的信徒依照方位顺时针行走,据说只要由左至右围绕佛塔转动三圈,就可以得到佛的护佑,吉祥如意。
我长期在内地行走,从未去过青海西藏,倒是去了一次川北,但也大凡都是走马观花,不甚了了。以前对藏传佛教很陌生,再加上耳闻一些诸如坐床、大手印、灌顶等传说,更觉得有些神秘,直到这次游览白塔街才对藏传佛教有一些直观的了解。藏传佛教称为密宗,以实修苦行为主。中土佛教称为显宗,以研理解义为主。虽然二者都敬奉戒定慧三宝,但在修习方法上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密宗念咒,显宗诵经。但无论怎么的不同,在我看来都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解。佛对人间颠倒的事看的多了,动了慈悲心,忍不住说几句,这就成为被记录下来的经文。经文就是佛法,需要理解和弘扬,所以就被中土佛家所接受。然而被佛劝诫过的事还是照样发生,佛也就不愿多说了,说多也无益,还是靠修行者自己勤学苦练去觉悟吧!这就是藏传佛教。虽然二者都是遵法礼佛,但途径不同,境界就不同,结果也自然不一样。中土的有些“空”,藏地的显得过于“有”,或许这就是心经上所说的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吧!
尼泊尔游记(五) 尼泊尔游记(五)但是从人类文化学来看,一切宗教都有着地缘的因素,更有着它独特的人文价值,应该说都是值得尊重接纳的。随着全球化观念的兴起,各种宗教的传播能力也势必增强,所以不同的宗教文化也存在着竞争的关系。就是同一宗教,也存在着同宗不同派的区别,这也很正常。
无论怎样,信奉与加持,诵经与苦行,都来自对超越平凡的渴望,来自对心灵净化的力量。我们可以游走于红尘,但不可以亵渎青山绿水;我们可以超然于物外,但不可以轻贱芸芸众生;我们可以弘法布道,但不可以强加他人的精神寄托。万物共生,天下和而不同,这不仅是我们人类发展的真正现实,也是我们共同追求的信仰基石。
没来尼泊尔之前,我几乎没想到,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这么小的一块土地上竟然交织孕育着如此灿烂的古代文明,比如印度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这大概与古印度人、波斯人、蒙古人以及中国人多次翻越喜马拉雅山及南部山口等历史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吧!但无论什么样的结果发生都促进了尼泊尔文化的融合和宗教文明的传播。伟大的释伽牟尼佛虽诞生在尼泊尔小小的蓝毗尼,但如今他始创的佛法已经翻越高山,跨越大洋,传遍全世界。他所播下的慈悲种子已经耕耘在亿万福田之上,在善男信女的心中永远地开花结果。所以我们不能把既往的一切理解为平面或教科书大小的立方体,也不能把历史神秘化,供奉在庙堂之上,更不能将这些历史遗存排除在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之外。历史就是现实的碾压堆积,然后再由岁月来夯实,最终就是你我所共同看到的雄伟宫殿,繁华的广场,以及殿宇门窗上的格栅,黢黑如铁的木雕,还有山河大地上那些每天来来往往的人群。
尼泊尔游记(五) 尼泊尔游记(五) 尼泊尔游记(五) 尼泊尔游记(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