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老实龙门阵的人 发表于上海
图:网络 文:魏治祥性格决定价格。——题记
退休前忙,加上懒,加上笨,加上业余时间除了喝酒打牌(说得动听点叫应酬),还要抽时间跑去“热爱”文学,只好“远庖厨”,按老伴的说法就是只晓得吃现成,连收个碗都学不会。退休后全方位业余,没有道理不变得勤快,勤快了就没有道理不变得能干,能干了便顺理成章地从业余过渡到专职买菜做饭,同时终于晓得老伴身陷庖厨数十年是何等的心不甘情不愿。
同时终于晓得:买菜是要砍价的。
也不是不晓得砍价,是懒得砍。我这人怕麻烦,喜欢明码实价,不喜欢婆婆妈妈。与人砍价,三言两语便会被对方说服,不砍了,给钱走人。久而久之,管他多少钱一斤,问都懒得问。心想,偌大一个菜场,那么多摊主,价格不消说是统一的。一个菜摊卖得贵不贵,一比较就知道,摊主怕别人比较,自然不会乱来。于是我买菜只要眼睛看得痛快,给钱也就痛快。
“痛快”了一段时间才发现不对,发现有可能被人“烧烫”了。是老伴发现的。食材还是那些食材,总支出却大大高于由她负责采购时的支出。据老伴分析:你不问价,不砍价,人家就晓得你这种人瓜,好“烧烫”,用不着短斤缺两,每样菜多收几毛钱你根本就没感觉。于是有错就改,每回买菜都会显得比摊主更耐心,这个那个,都要问多少钱一斤,还要故意说怎么今天比昨天贵,这家的怎么比那家的贵。有时一诈,还真的是比别人的贵。摊主也聪明,道:老熟人了,三块五,只收你三块。各人心照不宣,一笑了之。
你看,砍价也是一门学问。
便开始研究这门学问。文学之外,还有销售心理学以及别的什么学,只要识字,还有学不会的?
其实早在几十年前,我就砍过价的。
1990年,到福建泉州出差时去了石狮。好容易出趟远门,怎么也得给妻儿买点东西。先看好一个化妆盒,标价99元。想起在家时有人提醒,沿海兴乱喊价,讲价时至少拦腰一砍。没有砍过价,但“腰”在哪里还是知道的。“49块5?”因为是心算,我不太确定地说,且红了脸。“好啦,今天第一单亏本卖给你啦。”成交。给钱。走人。便颇有几分得意:居然会砍价了,头一回就便宜一半!晚上问当地朋友,原来,那种化妆盒只值10块钱,拦腰一刀,砍高了,竟砍在了脖子上。朋友说,砍价得了解行情。如果不知道行情,就尽量往低砍。第二天在路边看好了一款墨镜,——当时墨镜又叫蛤蟆镜,还相当时尚,连商标都舍不得撕——一问价,又是99。便说:太贵了,且预备走开。卖家赶紧说:可以讲价啦。有了拦腰一砍的教训,索性不砍了,说:你就直说低于多少不卖好了。对方却不肯,一定要让我讲价。那好,先从脚趾头砍起!——五块!我故意说五块,且估计他会生气。对方很平静:没有五块啦。脚背,五块五。没有五块五啦。脚颈颈,六块。没有六块啦。六块五。没有六块五啦。七块。没有七块啦。奶奶的,这种砍法,啥时候才能砍到“腰部”!对方一点也不急,倒是我已经很不耐烦了。照着小腿就是一刀,十五块!如果对方再说“没有十五块啦”就砍大腿,给二十。成交!——对方取下一副眼镜递给我。我却懵了,这才砍到小腿,怎么就成交了呢?按理说应该“没有十五块啦”。这是不是意味着墨镜的价格应该远远低于十五元,说不定就是七块五?从99元砍到15元,明明“便宜”了84块,我为什么会有上当的感觉?
接下来给女儿买裙子,砍价的结果仍然觉得是在砍自己。
对照书本知识,结合历史经验,一时茅塞顿开:讨价还价,不就是一种心理上的博弈么。看好了一件商品,你千万不要“眼前一亮”,不要给卖家待价而沽的理由。正确的做法是,显得纯粹就是路过,顺便看一眼,将就看得,买不买都无所谓,顺便买一件也不是不可以。如此,卖家想把你的钱掏出来,就不得不“跳楼”了。
把这重大发现告诉老伴,老伴白我一眼:要你说!
又进一步主动请缨,陪了她去逛商场。一路上意气风发地吼起:砍!砍!砍!巴不得立即进入实战。
如果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学会了砍价,半路上我就回家了。尾随老伴进了一家店铺,左比划,右比划,然后换一家再比划。你根本不知道她是顺便看一眼还是安了心想买。当她又一次从又一个试衣间穿了又一袭长裙出来时,我赶紧眼前一亮,怂恿道:就是这件了。为了早点回家,我和卖家一致认为,长裙的款式,面料,颜色包括价格都非常适合她,她却狠狠地白了我一眼,换下长裙,扬长而去。
出得店来便问:哪个喊你跟着我来的?
哪个?——对呀,我怎么破天荒跟着一个女人逛起商场来了?我居然会冲动到答应去帮她砍价!整整半天时间啥也不买,逛,逛,逛,逛哪门子商场!
不敢发火,小心地问:接下来去哪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