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谱·四之杂说(意译)
续
魏国管辂前往拜见安平太守王基,
王基令他算卦。管辂说:
“床上会有一条大蛇衔着笔,
小孩儿大人都看得见,
蛇不久就会离开。”
果然如其所说。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
脸长,貌似驴。
一日,孙权大会群臣,
命人牵来一头驴,
检视驴面良久,
题笔写了“诸葛子瑜”。
诸葛恪跪着乞求用笔加两字,
孙权答应了他。
诸葛恪接着在下面写了“之驴”两字,
在坐的人大笑,
孙权于是把驴赐给了他。
赵伯符任丹阳郡守,极严酷。
掌管笔的小吏取来的笔不合其意,
立即被打了五十鞭子。
鸠摩罗什编撰翻译佛经,
伯肇执笔书写,
确定佛法词义,
被学者奉为圭臬。
《魏略》载:张既任郡小吏而家富,
自视无法以自己之力飞黄腾达,
于是准备了好刀笔、简牍、奏本,
待到各位大官有没带文房用具的,
就立即奉上。
笔谱·四之杂说(原文)
魏管辂(1)往见安平太守王基(2),基令作卦。辂曰:“床上当有大蛇衔笔,小大共视,须臾失之。”果然。
诸葛恪(3)父瑾(4),长面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乞笔益两字,因听与之。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坐大笑,乃以驴赐之。
赵伯符(5)为丹阳(6)郡,极严酷。典笔吏取笔失旨,顿与五十鞭。
罗什(7)撰译,伯肇执笔,定诸词义,学者宗之。
《魏略》:张既(8)为郡小吏而家富,自念无自达,乃畜好刀笔版奏,伺诸大吏无者,辄奉之。
【注释】
(1)管辂:字公明,平原(今山东平原)人,三国时期曹魏术士,被后世奉为卜卦观相的祖师。
(2)王基:字伯舆,东莱曲城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封东武侯。
(3)诸葛恪:字元逊,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吴臣,蜀丞相诸葛亮之侄,吴大将军诸葛瑾长子。
(4)瑾:即诸葛瑾,字子瑜,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吴大臣,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
(5)赵伯符:字润远,下邳僮县(今江苏沭阳)人。南朝宋大臣,宋武帝刘裕外甥。
(6)丹阳:丹阳郡,汉治宛陵(今安徽宣城),西晋时移治建邺(今江苏南京)。
(7)罗什:即鸠摩罗什,略称“罗什”,意译“童寿”,位列四大译经家(罗什、玄奘、不空、真谛)之首,翻译学鼻祖,语言学大师。
(8)张既:字德容,冯翊高陵(今陕西高陵)人。魏初,为尚书,后封西乡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