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谱·四之杂说(意译)
续
《御史台记》载:
御史台中崇尚作揖之礼,
揖是古人严肃的拜见礼,
所以有“台揖笔”之说,
御史台执笔者每次记事,
必把笔高举至额头。
若遇到不能下笔的情况,
人们则称为“高搘笔”。
往往有人从御史台改任其他官职,
执笔时也被误作“台揖者”,
因此,人们也都取笑他。
唐德宗在奉天时,
赐与浑瑊千余轴未署名的委任状,
让他招募敢死之士。
并赐浑瑊一管御笔,
当战胜量功行赏时,
即可直接署名授官;
若是委任状不够用,
就用御笔写在立功人的衣带上。
唐代宰相裴休,
早年在黄河以北的太行山求学。
后来荣登显赫官位,
就在求学处建了寺庙,
称为化城寺。
不久,裴休转任太原节度使,
经过这座寺庙,
寺里僧人准备了空白匾额,
摆放好毛笔与砚台,
等待裴公亲笔题字。
裴公神情自若,
用衣袖蘸墨书写,
字体尤为遒健。
待他归家,
侍婢惊讶他衣袖沾满墨渍,
裴公说:“刚才把它当笔用了。”
笔谱·四之杂说(原文)
《御史台记》(1)云:台中尚揖,揖者,古之肃拜也,故有“台揖笔”,每署事必举笔当额。有不能下笔者,人号为“高搘(2)笔”。往往自台拜他官,执笔亦误作台揖者,人皆笑之。
德宗(3)在奉天(4)与浑瑊(5)无名官告千余轴,募敢死之士。赐瑊御笔一管,当战胜量功伐,即署其名授之;不足,即以笔书其绅。
唐相裴休(6),早肄业于河内(7)之太行山。后登显位,建寺于彼,目为化城寺。旋授太原节镇(8),经由是寺,寺之僧粉额(9)陈笔砚,俟裴公亲题之。裴公神情自若,以衣袖湿墨以书之,尤甚遒健。逮归,侍婢讶其沾渥(10),裴公曰:“向以之代笔来。”
【注释】
(1)《御史台记》:唐代监察御史韩琬撰《御史台记》十二卷;唐代史学家韦述也曾撰《御史台记》十卷。
(2)搘(zhī):古同“支”,支撑。
(3)德宗:即唐德宗李适,唐代宗李豫长子,在位二十六年。善属文,尤工于诗。
(4)奉天:唐高宗病逝后葬于“乾陵”,光宅年间朝廷将乾陵一带设为奉天县。
(5)浑瑊(jiān):本名进,铁勒族浑部皋兰州(今宁夏青铜峡)人。唐朝名将,泾原兵变时,率军收复咸阳。浑瑊谦虚谨慎,深得唐德宗信任。
(6)裴休:唐代名相,著名书法家,字公美,汉族,河内济源(今河南济源)人,官至吏部尚书。
(7)河内: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
(8)节镇:指节度使,或设置节度使的重镇。
(9)粉额:空白的匾额。
(10)沾渥:浸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