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鹦鹉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罗隐《鹦鹉》
不要怨恨被关在华丽的笼子里,也不要痛恨翠绿的毛被剪得残缺不全,江南气候温暖,而你的老家陇西十分寒冷。劝你不要把话说得过于清楚,话说的太清楚,人就愈加喜爱,要想飞出鸟笼就更难了。诗人借劝说鹦鹉来吐露自己的心声,劝鹦鹉其实是在劝自己,不要多说话,以免招来杀身之祸。
鹦鹉羽毛艳丽,会学人说话。在古代,鹦鹉是人们欣赏和钟爱的宠物。东汉祢衡曾写过一篇《鹦鹉赋》,详细描绘了鹦鹉的丽容奇姿、灵机聪慧。李白、杜甫等很多大诗人笔下也都出现过鹦鹉。
鹦鹉聪明伶俐,善于学习,经过训练后可以表演许多新奇、有趣的节目,是各种马戏团、公园和动物园中不可多得的鸟类“表演艺术家”。鹦鹉带给人们数不尽的欢乐,甚至还能帮助人们减轻压力或辅助治疗心理疾病。
(贰)鹧鸪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李益《鹧鸪词》
李益的这首乐府诗收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借助鹧鸪的飞鸣托物起兴,表现女子怀念情郎的愁怀。那长着锦色羽毛的鹧鸪,振翅而飞,且飞且鸣,其声凄清愁苦,听到鹧鸪的啼叫,更加重了她的愁绪。鹧鸪喜欢相对而啼,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大凡游子、思妇,都怕听鹧鸪的啼叫。
鹧鸪是一种集观赏、肉食、药用于一身,美丽又名贵的珍禽,素有“赛飞龙”的美称。它形似母鸡,头如鹌鹑,背腹部黑白两色相杂,黄色的脚。叫声嘶哑,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被古人理解为“哥哥,哥哥,你别走”的意思。
鹧鸪通常雌雄对鸣,一唱一和。所以古人认为鹧鸪是一种灵性的动物,并常常用它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也被用来比喻夫唱妇随,是文人们歌咏的对象。
古代交通不发达,那些出行的游子,常年住在外地,他们想念家乡的亲人,就把浓浓的、长长的相思寄托给林中飞翔的鹧鸪。夕阳古道中,衰柳长堤下,思乡的人听到了鹧鸪的声声鸣叫,更加思念家人。如韩愈的“客泪数行先自落,鹧鸪休傍耳边啼”,作者贬谪途中听到鹧鸪的声声凄苦鸣叫,感怀身世,怀念家乡的亲人。
(叁)驴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
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
-李贺《出城》
雪花在飘飘扬扬,大地白茫茫的,虽然时间是桂花盛遍的深秋,但在大雪覆压下,桂花显得稀稀落落;雪天里,一只被弹丸击伤的乌鸦,耷拉着翅膀在空中飞着,回到自己的巢去。孤独的落第诗人,骑在一匹瘦驴上,怀着一腔哀愁,在风中雪里,踽踽行进。
驴与古人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唐诗中出现的驴,是诗人重要的代步工具。杜甫在诗中说“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白居易写过“日暮独归愁米尽,泥深同出借驴骑”。同样宋代诗人陆游有“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的诗句,表达了自身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因此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驴曾陪着很多著名诗人游历祖国的山山水水。驴子“欧啊”的叫声,嘶哑破裂,不太好听。成语“驴鸣犬吠”就是借驴和狗的叫声,来形容文章写得不好。但有时,学驴叫竟然成为古代文人幽默地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方式,他们用学驴叫来排遣内心的苦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