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命运?这或许是人,从开始成为人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两天听到两则故事,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1945年7月,就在抗战胜利前的一个月,日军在中国抓壮丁充战俘,农民刘连仁因此被运送到日本做劳工。吃不饱、穿不暖、重劳力,每天在矿山挖煤超过14个小时,还有遭受日军虐待痛打,很多同胞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命赴黄泉。
刘连仁求生心切,不愿成为日军的刀下魂,只要有可能就寻求出逃的机会。逃了几次,就被抓回几次,但他出逃的心依旧不改。终于,在一个深夜刘连仁假装上厕所逃出矿山。
一个中国农民,在战争期间的敌方国家,就算逃出来又能去哪?更何况,他所在的北海道几乎半年的时间被积雪覆盖。为了活命,不再被日本兵抓回去,他逃到大山里。在这里他徒手掏出地洞,在厚厚的积雪下方,勉强藏身,靠一些动植物为生。周围没有人类,这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安全,但时间久了他的社会属性也在退化。身体佝偻,四肢并用,茹毛饮血,失去语言。

这样的日子他独自度过了十四年。即使1945年的日本在他被抓后的一个月就被迫投降,结束了战争。但对于刘连仁而言,毫无外界音讯的他还要独自抗战十四年!直到十四年后,猎人通过足迹发现他的存在并报警。在日本警方的搜寻下,才在深山老林里救出饥寒交迫的刘连仁。
通过治疗和心理疏导,刘连仁讲出了七个字:“山东、高密、刘连仁”才让他的身份得以被证实。随后被日本友好团体送归中国,直到2000年才去世,享年87岁。
另一个故事也与日本有关。一个只有小学文凭的中国东北女孩李双,经过自身十余年的持续努力,逆袭成为日语同声传译员。

原本生在农村,又是长女,为了全家生计、并偿还巨额债务。13岁小学毕业后,她就义不容辞的开始了打工、赚钱、养家的模式。那些年,只有14、15岁的年纪,她已经对日后的生活感到绝望,自己的价值似乎只有拿钱回家才能被父母认可。但不同于千千万万处境相似的同龄人,她身上有着一股不服输的狠劲。这股狠劲体现在在她对学习的渴望和热爱。
18岁到深圳打工,成为日料店的服务员。在那里她总找机会跟日本食客们聊天,学习日语。并与他们结下深厚感情。大家看到一个小姑娘如此奋力拼搏,当听说她想去日本学习时,食客们有人赞助了她机票,有人给她充好话费,临走前还给她举办送别会欢送她。带着所有的祝福和祈愿,她踏上陌生的国土,开启自己的逆袭人生。
十余年的学习、实践,如今的李双已经被打磨成日语口译界数一数二的译员。生活没有饶过她,她亦精彩地回击了生活。

听完这两个故事,我内心复杂。
第一个故事,或许已然是传奇。独自活下来的刘连仁与命运抗争了十四年,但我们作为回望历史的旁观者,都看到如果他当时没有逃脱成功,一个月后日本宣布战败,他或许就可以开始一种一直盼望的新生活,命运会回到“原本”的轨道。但命运以另外一种方式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于是,十四年的时光他在担惊受怕、忍饥挨饿中度过。
第二个故事里的女主角,恰恰正因为同样不服命运安排的姿态,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在命运面前,我们到底该顺应时势,臣服于他,等待他把你的一叶扁舟顺流而下;还是举起反抗大旗,战他个不赢不休?
我们读到的很多历史,所记录的人类事迹,多半源于对命运的改造和抗衡,这让我们感到有些时候似乎真能“人定胜天”。但在命运巨大的力量下,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很多举动也许只叫做“徒劳”。但生而为人,与命运抗争或许就是我们的宿命,无论这场战争最后你是以获胜方还是战败方谢幕。

刘连仁如果没有与命运过招,假设他不曾有极强的求生意志,或许当年死在矿山的中国劳工里会多一个他,即便逃出日军魔爪,死在深山老林里的也会是他。虽然与一个月后战争结束,不久或许可以摆脱劳工身份的其他矿工而言,刘连仁少了一份幸运。但在自己的生命里,他是那个掌握主动权的人。一直活到寿终正寝就是他向命运交出的答卷。人生十四年被荒废?不,是生命被延长了十四年。因为只要是活着,生命就有无数的可能被实现。他为了这些实现这些可能,延续了自己的命运。于是,有了我们这些后人津津乐道他的故事。
不服输的李双,比起忍受打工、学习的痛苦和孤独,她更怕被命运永远遗忘在小山村,成为日后众多养猪、种地、嫁做人妇的农村女性中的一员。我们可以问,难道成为她们中的一个有什么不对吗?当然,没有对错。我们身边不也有太多人在随波逐流之后,感叹命运本该如此么。所以大多数的人成为了芸芸众生。但李双却选择奋力一跃,几乎是破釜沉舟,开始书写一个完全不同版本的人生之书。
敢对自己的人生脚本动真刀真枪的人都是令人敬佩的。反思众多“佛系”的人,或许,只有当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感到窒息,才会在命运的身上划开一道口子,即便鲜血汩汩,至少有一丝喘息之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