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了几篇抑郁症的文章后,我收到了一些留言,几乎都是暖心的。我很感动,同时也发现,无论是多正能量的人也会有抑郁情绪。
而有些抑郁情绪,我们无法与人诉说,更难以被人理解。在患抑郁症的前后这半年时间里,我从未放弃过自我治疗,买了好些心理书籍,一本一本地啃,学着自己给自己开刀。这些努力不是白费的,我总结出了几个方法,现在与你分享。它们虽然不是完全科学的,但能让我更淡定地面对抑郁情绪。
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很多时候,你才是能拯救自己的那个人。
01. 极简生活
曾有媒体报道,乔布斯的房间里只有一张爱因斯坦的照片,一盏灯、一把椅子和一张床。
这些年,人们越来越提倡“极简主义”,即删繁就简,让心灵摆脱牵绊,过真正轻松愉悦的生活。
有这三个重点:
①减少无用之物的花销
我出门前,会想好自己要买什么,去到超市就直接下手,避免瞎逛,更避免冲动。同时,我在买一样东西前会认真想想它是否耐用顺手,我是否真的需要,家里是否有替代品。
②舍弃多余的物品
有的人很少丢东西,因为舍不得或认为自己承受不了失去它的痛苦。但事实证明,当你真的舍弃多余或无用的物品后,身边环境的整洁度会提高,心情也会随之好很多。
不久前,我刚清理掉自己很久没穿的衣服,小时候看的书籍和早已过期的化妆品。现在,看着整洁的房间,我会自然地放松下来。记得,东西越多,内心的从容就越少。
③定期释放感情
我们都知道,人的情绪储存是有空间限制的。因此我们需要留出一定的时间来给自己释放情绪,舒缓压力。比如和朋友聊聊天,出去骑骑小黄车。
02.阅读写作
前几天,一篇叫《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连人民日报都发了采访文。
范雨素半生坎坷,曾北漂生活,经历了丈夫的酗酒和家暴,最后离婚,带着两个女儿自己打工过活。她的生活带着底层人民的艰辛,文字中却能让人感受到幸福感。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阅读和写作。
她和几十位有文学兴趣的打工者组成了文学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开始写作。她说:“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
在多年的离乡生活里,范雨素和谁交往都是点头之交,有时甚至害怕见陌生人。后来,她翻了很多心理学书籍给自己治“社交恐惧症”。
阅读能扩宽我们的视野,还可以让我们顺带瞧瞧别人在倒霉的时候是怎么挺过去的。
而写作则是我们疗伤的极佳方式。几乎所有人都会在成长中受伤,然后带着各种各样的伤痕生存于世。有时候,你可能自己都会惊讶,到底哪来的这么多伤痕,为什么存在,又该如何疗愈。它们的根源,往往需要追溯到童年,远在潜意识深处。
这时,写作能让我们慢慢地察觉到它的存在,一步步地与它对话,与不完美的自我和解。
图片来自网络03.坚持运动
这是一条谁都知道的事,但也是不得不说的事。
科学研究证明,持续性的运动能使人分泌脑内啡。脑内啡是一种类吗啡荷尔蒙,会让人产生放松愉快的感觉,有利于止痛。而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规律的锻炼身体对于中度、重度抑郁症的疗效和抗抑郁的药物不相上下。
曾深受抑郁症困扰的明星郑秀文在节目中表示是运动救了自己。
说来惭愧,我是在患病后才真正开始坚持运动的,但也不算晚。至少,现在的我每天不做运动就会感觉缺了点什么,身材越来越好,睡眠质量也没那么糟糕了。那种大汗淋漓过后心安静下来了的感觉,我超级喜欢。
04.数字目标
这其实也是忙碌疗法,就是找点事情给自己做。
我在文章里写过,将目标拆分成具体的执行方式,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某些方式的重要性,也有利于我们训练自己的自律能力。而树立数字目标是很有效的一步。
比如我每天都会为自己树立具体的数字目标:运动30分钟、阅读1小时、写1篇文章、看1个课程视频。
做完这些事后,时间往往也就过去了,我内心有着满满的成就感,心情也提高了好几个指数。
有句话说:“你的抑郁就是闲出来的”。对于某些人来说,忙起来就不会有那么多抑郁情绪啦。
美国黑人作家克里佛说过:“你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低潮期总会过去的,抑郁症也总会好的,只要你能勇敢去面对,努力去解决。
共勉。
你好,我是成长中的王小青,很高兴认识你。
如果觉得文章还错,请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棒棒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