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说到这个话题,我们头脑里想到的可能是,陪伴孩子吃喝玩乐,陪伴孩子做作业,培孩子上学、放学。
我们做到了事无巨细,尤其是对孩子,简直是“操碎了心”。可是,为什么孩子却感受不到爱呢?感受不到温暖呢?
今天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幸福的关键不在于陪伴时间多寡,而在于陪伴质量高低。当我们完全不想改变对方时,才可能真正陪伴对方。”
让我感慨颇多。
我困惑的在这里得到了诠释。
想想孩子小的时候,我做到了不让他远离我的视线,因为害怕呀。怕出危险,怕出意外,现在才知道是自己太多恐惧了,怕承担不了后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能承受痛苦。
孩子写作业,从一年级开始,就坐在他旁边,一会嫌他这里写的不对,一会嫌他那里做错了,孩子战战兢兢。现在,每每想到孩子曾经胆怯的眼神,就心痛不已。因为错一次,我会让他改正,再错一次,也会让他改正。如果一直错,我就没有那么多耐心了。网上不是有句话叫“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嘛!没有经历过的,可能会觉得夸张,只有真真正正经历过的,才理解其中的无奈&心酸。那是真正的鸡飞狗跳,所有的耐心都烟消云散了,真的是歇斯底里。撕过作业本,扔过铅笔,打过、骂过。真是往事不堪回首,每每想起,痛苦难受。
现在知道了,在那个当下,我没有更好的办法,在每个人的认知里自己都是对的,做到了自己认为的最好的。是我自己无能为力,让孩子背了锅。当语言失去作用时,就剩武力了。同时也看出来我的无助、无力、愤怒,最深处还有对自己的愤怒,没有办法调整自己,是对自己的无能感到愤怒。是自己的内在创伤被启动了,因为内心痛苦而伤害孩子。这是自己需要觉察和成长的,而不是孩子需要改正。
我自认为做到了全身心的陪伴,是的,时间上,我做到了。可是,质量呢?成果呢?是孩子想要的吗?
突然想到了孩子曾经说过的话“你还不如没上过学呢!”是的,如果我没上过学,我可能没那么多要求。我上学时就是这么要求自己的,做到认真、细致,做到心中有数,不允许自己出错。我常说自己不是最聪明的,可是, 我敢说,自己是最勤奋的之一。不允许自己的,也就不允许别人。所以我会要求孩子,做到认认真真,作业一笔一划的写,不允许乱涂乱画,不允许出错。想想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想来就痛苦不已。
没有人喜欢被说教,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只有当我们完全不想改变对方时,才能真正陪伴对方。
只有看到孩子的感受,真正的站在他的角度,去看事情,去想问题,才能和孩子沟通,才算是真正的陪伴。
我们通常理解的陪伴,还有认为在一起就行了。你忙你的,我忙我的,不交流,不互动。有时,父母忙着干家务或者工作,会把孩子放在一边,让他自己玩。或者孩子想问你个问题,父母会不耐烦的说“我正忙着呢,一边去!”这样的情况,我也发生过多次。那时候不懂呀!没有耐心,没有方法,只顾着自己的事情,或者说只按着自己的情绪来。高兴了,抱过来亲亲孩子。不高兴了,推一边去,完全是情绪使然,靠情绪做事。说白了就是情绪不稳定。
想想一个情绪不稳定的妈妈,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有多少阴影呀。
感受被确认,存在就被确认。真正的陪伴是关注,不打扰。
孩子本无事,父母自扰之。
我想,假如时光倒流,回到孩子刚上学时,我会多鼓励孩子,多看到:我为什么要提醒孩子?是为了满足我的需要?还是捍卫我认为正确的?我是带着评判标准吗?真的是孩子做的不够好吗?真的是我以为的吗?我能理性、冷静的看待吗?我的动机是什么?孩子真的需要我的教育吗?
通过这些来自灵魂的拷问,放下头脑中对“正确”的执着,不带评判的去看。我想,这是理想的状态。
放下评判,放下执念,真正的体会对方的感受,如其所是的爱,而不是如其我愿。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需要践行,而不是口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