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读《陈望道学术著作五种》(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其中《作文法讲义》深得我心。陈望道先生对于文章有一个奇怪的分类。他把文章体制分为了五类,“一是记载文,记载空间的景象情状的文章,写作的对象是静止的物;二是纪(记)叙文,纪(记)叙经历时间、事物变化历程的文章;三是解释文,陈述意象思想,使读者领悟某种意义的文章;四是论辨文,是条陈是非曲直,树立自己主张的文章;五是诱导文,是诱导别人行为上起了某种变化的文章”。
陈望道先生指出,这样分类之目的在于设定训练学生习作的次序,即依次练习这五种文体。初中生的习作,记载文相当于简单的片段,静态景物、人物的速写;纪(记)叙文,就是我们现在常练习的记叙文;解释文,就是说明文;论辨文就是议论文;而诱导文,相当于当下提倡的一种升格作文,即学生散文。
一边复述陈望道先生关于诱导文的一些观点,一边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其一、诱导文之趣味和旨归,即在于“感化别人的言行”,也就是这样的学生散文最终指向打动读者的心灵,引起阅读的美感。诱导文,“大抵先须传染了真切的情感”,要让读者“真切体会得事物”的“核心与生命”,其成功与失败大概在于“是否能够感动别人的情感”。
其二,诱导文之美质,在明晰的基础上要求“遒劲”和“流畅”。在《文章的美质》一章中,陈先生指出,“感情的美质”要求文字的“遒劲”,也就是刚劲有力,也就是要有精神的内涵,而“审美的美质”要求的是“流畅”。
其三,关于诱导文之误区,陈先生指出,写这类文章,不能够利用“人类底暗面”来诱人入彀(把人引入圈套),因为这样的文章,能够感动人,“不在于一时,而在于永久,不在浮面,而在于深处,不在局部,乃在普遍”。我以为,现在诱导文的误区是失去了本色(这是我的观点)。这是由第一方面诱导文之趣味和旨归引出的。
其四,陈先生提出了诱导文的七个条件。“一,具体,少用抽象词语;二,从容,说得婉转从容;三,庄重,也不卑鄙,也不轻薄;四,素朴,不用丽词艳句;五,适应,选词造句,恰称读者程度;六,变化,避去文章的单调和板滞;七,递进,先轻后重,秩序井然。”
这里,笔者简单归类一下,一、具体和素朴、庄重相称。唯有从具体的人事物景中获得情与理之体验和心得,才能够引发作者之真情实感。这是表达具体、素朴和庄重之基础。二、从容、变化和递进相关。唯有对情理之发端、展开等来龙去脉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够理出其情理之层次。这是从容、变化和递进的奥秘所在。
其五,关于当今学生散文出现的两大方面问题值得我们注意。简单罗列如下:
1. 因为缺乏真切之感、深入之悟,片面追求形式的“美”,因此言之无物,华而不实、缺乏耐人寻味的趣味。
2. 因缺乏深思,缺乏理出自己思路的习惯(虽有具体的人事物景以及由此产生的确实之情理),故而言之无序。或层次紊乱,或缺乏变化和递进。
诱导文位居作文学习的最高端,应该是在前面四种体制训练娴熟之后的自然升格。升格作文不能简单为之,要求其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这是写作学习的正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