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生笺《老子》五八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分开诠释;祸兮福倚,即西谚所谓“化装舞会”,自慰亦以慰人之常谈;福兮祸伏,不特可以自惕惕人,更足以快餍嫉羡者幸灾乐祸之心,然后举例。先生笺释书籍,其切入点往往有惊人之举,此之谓也,此次由心理学入手,非释典,讲心理学之课程也。而先生之举例,亦常常为非常见之事例,大约是我辈读书不多,而先生博览全书之故吧。祸福相依已经成为国人之共识,先生举例多为肥豚必烹之类。有一层意思,先生似乎未为详诠,即国人对完美的恐惧。
某小时候家境贫寒,对自己之玩具保存的特别精心,故一块泥人,某可以玩三五年。然而,有亲戚之孩童来过访,必定一起玩玩具,当我的泥人为表弟摔坏了,心痛,又不得不故作大方:“没事,没事”,事后沮丧。家慈劝解曰:玩具不可长时间的玩,否则就会成精,摔坏了,不是损失,信然。又如前四四则《宜散生》,树以散而存者;某常举陕北受苦人买来新碗,必须打破个缺口方才敢用之类。皆是对祸福相依之过度诠释--即福不可满,必须有缺口方可长久。
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暗示,亦属于心理学之范畴(先生不解此意而首用心理学理论释祸福,当为不言之言?)。是统治者对被统治者之心理欺骗,儒道佛为其工具耳。其法有二,一曰拔高自己;我之所以为皇帝,是因为我为天之子。大谬,若为天之子,何以朝代更替,今刘明赵,以至有《二十五史》?人与人之不平等,是因为女娲造人时,开始用手捏,累了后,用绳子蘸泥水甩出。手捏之人为人上人,用心不用力;甩泥之人为下人,用力不用心。果如是,何以人之构造一致,不符合达尔文之用进废退之理?其二为贬低他人,如上述造人之例。鲁迅先生写的清末民初之下人疍人,其人认命为低贱也,然最近之研究,惟其人无地,不得他人看重耳。
这种心理欺骗,就是迷信,而四九年之后,国家最大之贡献,就是破除迷信,破除对完美之恐惧,增加了人们的自信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