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凡事不可过度。阳盛必衰,阴盛必阳,精满自溢,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走向其反面。因此,道家思想主张,凡事当有度,适可而止,这才是天道。
老子说,你贪多把水罐装得过满都溢出来了,不如及早停止装水;小刀打得过于尖利,容易折断,所谓翘翘者易折。金玉满堂,身死不过一抔土;大富大贵却骄横,那只能自取灭亡;自己当不了正主,只能帮着人家打天下,天下太平了,就应当回家抱孙子了。因此,不管是做什么事,差不多就行了,要及时止盈、止损。
这说的都是人生道理。这些道理都很浅显,很多人也都明白,但却很少有人做到。比如《红楼梦》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例子。曹雪芹用一首《好了歌》为整个红楼梦故事作了注解: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再比如,关于富贵而骄的问题,孔子的学生端木赐就曾请教过孔子。有一天,端木赐(子贡)独坐发呆,然后好像突然有所收获,跑去跟老师报告心得说:“如果一个人贫穷的时候不向富人、贵人表示谄媚,富有的时候不在穷人面前骄横自大,是不是一种很好的人生态度?”孔子一听就明白了他的心思,但还是点了他的死穴,说:“这样的人也还可以吧(端木赐心里该高兴了吧?)。但是,还不如虽然贫穷仍然追求大道,虽富裕而又好礼。”端木赐(子贡)脑子活,思路转得快,马上接着说:“《诗》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对待学问,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才能有所成就。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一听,这还差不多,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精益求精,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这个故事记载在《论语·学而》中,原文是: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而功成却不身退的结果,可以用两个故事来说明。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位登基。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赵匡胤采纳赵普的建议,在一次宴会上对石守信等大将威逼利诱,迫使其交出兵权,回家养老,从而收回了大将的兵权。在解除石守信等大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杯酒释兵权事件发生之后,赵匡胤当年执掌兵权的结义兄弟的禁军职务全部被解除,且从此不再授予他人。杯酒释兵权,还算是赵匡胤的一次政治军事改革,使用的是和平手段,不伤君臣和气就解除了大臣的军权,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
这算是比较和气的。而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等动作就有点过猛了。
朱元璋起兵推翻元朝,得了天下,做了开国皇帝,就对和他同甘苦共患难的开国大臣起了疑心,深恐他们谋反,夺取他的皇位,担心那些与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们恃功夺权,于是建造了一座庆功楼。庆功楼建成那天,他摆下宴席邀诸位文武功臣们前来赴宴庆功,暗地里却派人在楼下埋好大量火药和干柴,准备借机引火烧楼,以除后患。这事虽然做的很隐秘,但却被刘伯温看穿了。席上,刘伯温坐在了朱元璋旁边,悄悄将朱元璋龙袍的一角压在自己的坐椅上。当大家喝得酩酊大醉时,朱元璋悄然离席。由于有衣角牵动,刘伯温顿时警觉,于是跟随皇帝出了门。果然,朱元璋下楼以后,庆功楼便笼罩在滚滚烈焰中。赴宴功臣以及侍卫宫女数千人,全部葬身火海。
当然,“火烧庆功楼”只是民间传说故事,一些小说如《大明英烈》、评书《明英烈传》等也有叙述,却未见史书记载。故事可能不真,但民间对此类事情却保持着警惕。在民间,所谓“功高盖主”而导致的身死而不能善终的还是很多的。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全国的统治权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大将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韩信在帮助刘邦征战的过程中,却屡屡给刘邦造成威胁。齐人蒯通警告韩信:“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不听,终未能善终,公元前196年,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诱杀于长安的长乐宫的钟室之中。
当然,老子是站在超越了人君的位置来说这番话的,一般人还达不到功高盖主的程度,但生活中、职场中也是存在着类似问题的。把老子的这些道理理解了,将是大有裨益的。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大概来源于《尚书·大禹谟》的“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在先秦典籍中,多有类似记载,如“持而满之,乃其殆也;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也。”(《管子·白心》)“盈必毁,天之道也。”(《左传·哀公十一年》)“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国语·赵语》)“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史记·乐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