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17016/2ef9b9055c172ed2.jpg)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取祸患。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持而盈之:持,指手执、手捧,这句话的意思是持执盈满,自满自骄。不如其已:已,指止,这句的意思是不如适可而止。
老子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对道的法则有所认识,并能将生命中原有的善加利用,就能优游余裕而知足常乐了,反之,如果不立足于现实,只知道利用原有的充裕来扩展欲望,以求永无止境地满足,必定会带来无限的痛苦,也终归得不偿失。
由此看来,关键在于“持”,而能不能持盈保泰,就要看当事人的智慧了。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揣而锐之:把铁器磨得又尖又利,有显露锋芒的意思。揣,捶击的意思。长保:不能长久保存。
一把刀即使再锋利无比,也不可能永远保持那种锋利,人也是如此。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金玉满堂”是没有多少人能守得住的,正如许多世界名画一样,都是多次易主,不管花多高的价格买下来据为己有,都只是暂时的保管而已。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咎:过失、灾祸。人富裕了,有钱有势了,如果骄傲自大、骄横跋扈,就会种下恶果。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功遂身退:功成业就之后,不再身居其位,而应适时退下。"身退"并不是退隐山林,而是不居功贪位。虽然很多隐士常借用道家“功成身退“的名义,但道家所主张的生活方式却并不是隐士那样的。
他们所遵从的是:取天下,而后治天下。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两面性,而且正反两面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物及必反、否极泰来,有时好的和坏的还会随之而来——福祸相依、誉之所至,谤亦随之。
曾国藩说: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
正是在这“三忌”上下功夫,使曾国藩的一生成就非凡。因为忌巧、忌贰,肯下笨功夫,他的诗文、书法都堪称精绝,广受世人好评。由于忌盈,懂得节制欲望,打下天京后,清廷没有找借口拿曾国藩开刀,而是给了他最高的荣誉,并泽及子孙。
天道忌巧,这个“巧”字,不是指巧妙,而是指投机取巧。在曾国藩看来,一个喜欢投机取巧的人,是永远成不了大气候的,因为这种人没有耐力、怕麻烦,总想抄近路,找捷径,甚至还想弯道超车,往往最容易翻车。
天道忌盈,曾国藩相信天之道盈满则亏,认为一个人春风得意时要低调,不能显摆,不可过分追求享受,要“惜福”,“钱不可用尽,势不可使尽”。
他在外面做官,自己过得特别简朴,对待亲友却从不吝啬,赴四川做主考官有了点收入,寄给家里一千两银子,还提出要拿出四百两用来接济亲友,即使家人不理解他也要坚持。他还设想自家带头在湘乡二十四都建立义仓,饥荒时救助乡邻。
湘军攻入天京,肃清太平军后,他的权势达到一生顶峰,但他没有野心膨胀,当然,他也没有放下一切,告老还乡。而是坚决杜绝部下的拥护他称帝的想法,立即裁减湘军,使清廷放心。
这样,曾国藩逃脱了“狡免死,走狗烹”的命运,得以善终。
天道忌贰,是说做事必须要专注,不能三心二意。曾国藩读书的方法只有两条,一是一本书没看完,不看下一本;二是每天读几页,以日日不断之功,积少成多。
读书、写字、记日记的习惯,从他入京做官开始,一直坚持到生命的结束——死的前一天,这一做就是四十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