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029544/c1d5c9ed7703eb47.png)
人处在生命的不同时段,对人生的感受是迥异的。18岁以前,我完全没想过一生需要怎么过,只是一味去适应外界环境,做他人要求的事,就是很乖巧,朦胧的目标时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挣钱成家。有目标,过得就专注。25岁以后,之前的目标都实现了,一段迷惘期,总想找意义,又觉得年轻时间还很多。有了小孩,才发现自己很逊,怀疑不能做个很好的指路导师,才开始着急补习种种基础。
今日头条张一鸣曾提起,他成年后,开始学习如何学习,如何思维、阅读、健身、演讲、人际、跑步、写作,还有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精力管理、习惯管理,这些青年期应该具备的技能。中国本就没有通识教育,很多人青年期没有接触过,这些人生必备的技能。工作后才发现,别人为什么习惯很好,做事能事半功倍,自己却截然想反?势必得补一阵子。
通识教育如果加上,应该给青年期的人开很多门考试以外的课,哲学(优化思维的)、心理学和社会学(认识自己和人际)、经济学和金融(认识世界)、生物(认识人类和大脑)、艺术(认识美,体验直觉)、演讲或辩论(练习表达)。所幸网络资源很丰富,中国图书很便宜,想找资料总能找见,这两年又有付费课程的兴起,想见牛人也可以约谈,补课还不用很费劲。
补上该补的课,感觉大脑能由单细胞进化到多细胞了,看人看事,尽量往更丰富的多角度去看,从宏观概框到微观细节,从历史源头到未来趋势,从内涵到外生,从单一到复杂,从矛盾到协同。对自己的本心,见得更深透。看未来,更多创意,就更多信念。
认识自己,本就很难,但不得不做。人每一刻的想法、念头、情绪、感受,在意而执着的点,难过而坎坷的线,除了自己,其他任何人,都没法触碰,不能体会,难以想象,只有自己能见那瞬间闪过的微妙而又真实的丝光,只有自己能综合全部发生过的极其生动而难以摹状的印象和脉络,从极致细渺到浩瀚宇宙,一个完整的自己,只能在自己内心觉知和创造。
当身体跃动起来,肌肉和骨骼牵动着触觉,目光要寻个关注点,耳朵寻着放松的节奏,鼻腔配合着活跃起来的肺,卖力地吸入最新鲜的空气,空气为整个身体输入外界的能量,促进身体与外界的一次物质交换。内心寻求安宁和专注,生命正向更新,向着更自在的地方进发。
人的现在,居于一个地点一个时间,牵着过去,连着未来。过去虽已确定,记忆却还可不时地调整,人既能从其中抽取所有失败和痛苦的回忆,让自己体会软弱、无能,也可以只拣选努力和收获的成果,去感受信念、天赋和才干。既可以让自己只看到负向循环,以努力和尝试为起点,失败为结点,再尝试又失败,只有无奈、屡战屡败的悲惨,也可以让自己只看正向循环,以尝试为起点,失败为下一个起点,收获是结点,再尝试、失败而收获,只有拼搏成长的欢喜。
即使过去的收获,看似价值不大,仍有不同视角的描述。每个人都不缺少优势,只是缺少发现优势的乐观思维。每个人都有一份独特的才干,只是很多人不太擅长把与众不同的特点,看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
易怒的人往往有能量,能决断,掌控全局,有威信;软弱的人往往善良,宽容,受人信任,能鼓励他人,吃亏是福;自私的人总有主见,深知自己的喜好和厌嫌,边界明朗。这些特点通常是混淆在一起的,人需要看到优势和短板,发挥优势,遮掩短板。
人对自己的特点描摹得越清澈,对别人的认识就愈加深入。人越能调整自己的特点,也就越能影响别人的发挥,这可能就是气场的奥秘吧。
人的状态按知来分,可划分成不知道自己无知,知道自己无知,知道自己已知,不知道自己已知。人变老的过程,完全可以看成心智不断成长的过程。因此,有的人,人生一直在走下坡,因为只能看到身体的表面变化。有的人,人生却一直在向上赶,因为总看到自己的更多潜力。我希望能做后者,还要让更多的人成为后者。
成长中,便在经历这四种状态的循环往复。其中,大概是刚知道自己无知时,最为痛苦,发现自己某个方面做得差劲,这时往前看,人本来就都是无知得生出来的,全知的人根本没有在地球上生活的意义。这时,既要看到过去的无知,也要看到形成无知的源头,进而看到下一步会到达的前景,总能找到办法,寻到人,帮自己到达下一个状态,刻意练习,直到对这件事十分擅长而纯熟。当这样的过程重复几次,人就生出勇气和信念,不论在哪个时间点,发现自己无知的真相,都可以安心对待,从容地寻到通往下一个罗马的大道。
有人总认为:人生时刻要抓紧,尤其是现时环境变动如此之大的时代,不能错,一步慢,会步步慢。如果是有明确的理想,自然就奔着理想一路狂奔,聪明劲显,财富自由,权力名声加身,人生处处巅峰。这倒不失为一种路径,如果确实为这种理想感到兴奋异常,好为之拼斗耗竭,无怨无悔,那就去尽管去做。
但是如果每一步努力,都倍感无奈挣扎,总恐慌着走错,为什么非要选这一种路呢?财富、权力和名誉,很多人并不真的为此欢欣鼓舞,只是迫于外界压力才想追求,自然没办法走得快。安闲、喜好、情感,总在纠结牵绊,内心有背离。只有内心积极认可的目标,人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若有背离,就被另一股力越拉越远,而纠结给内心带来焦虑与恐慌。
所以,人以过去看未来,便是两种走法,一是追求内心最喜欢的,做起来最高兴的,哪怕是做个插花师,也可以感受到最大的自在。当下的时代也鼓励人追求自我,只要突破,追求匠心,这样可无二;另一条,就是把自己必须要做的,做成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喜欢上一件事,无非是因为做着自在,高兴,古希腊的哲学家,不就每天晒太阳,胡思乱想(搁现在的中国,必然会被人嘲笑);或是擅长,做出了成果;或是因为做事过程中,与人的交流感受很棒,亲密的人际总是幸福的源泉。只要开始启动一件事,就努力追求结果,与人建立亲密的联系,继续下去,就能创造一个正向循环,自然就喜欢上自己做的事。
但向近一点的未来观望时的看法,看现在,看周围发生的事情,周围的人的做法,只能让人看到近一点的未来,如果要看到更远的未来,必须再探寻到在出生以前就发生过的事,多看历史,多总结。
瑞•达利欧,是个投资大师,他的职业生涯初期,是靠直觉决策,也取得过成功,但终破产。后决定做出更可靠的成功决策,于是他把历史事件通通归拢总结,研究模拟分析,这样决策,才真地通过了不断重复的历史的检验,后来跻身世界级富豪。他有个想法,近乎偏执:如果能一个不漏地搜集到所有的数据,用性能最强大的计算机去运算,就可以预测所有的事情。或者说是为世界上所有事情做出最好的决策。
如果瑞的想法能成真,地球人大概就可以向着宇宙起航了。普通人显然取得不了那样的数据和机器,但可以读书,多读书,就可以获取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观念、思维方式、方法论和特点,相当于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小小的数据库,即使没办法运算得飞快,但长远地决策,总能判断,曾经那么多人以怎样的方式做出了成果,又以怎样的方式与人建立亲密的往来,总能找到可以借鉴的人们和事件。
以史为镜,明兴替,知得失,看得开,更豁达。不过,有人曾经提及:好读书不求甚解,又说:尽信书不如无书。那又怎么办?还是先读起来,认知还是空的时候,知道点错的偏的有什么要紧,关键是自己先装上点干货,行动起来。人当然是独立最好,但无知的时候,独立不是一种对家庭和外界贴来的标签的偏执么?
人究竟为什么要认识自己?可能就是因为自己的所有特点,本来就是大脑想出来的。扔给大脑一个任务,去认识自己吧,大脑就会开始想,我做了什么,这个为什么做这么好?那个事情为什么做不好?我怎么做让它显得好一点?
大脑想这件事,最后会得出一个结论,自己的特点是怎样的?习惯性的思维是怎样的?习惯性的行动是怎样的。这当然不是结局,只是一个起点,改变自己的起点。因为这些特点既然是大脑想的,当然可以继续训练大脑塑造出一个可能出现的未来。
自然,一边训练,一边也就让自己成长到那里去了。
认识,改变,见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