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芳文】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16302/f0f000f44624bf15.jpg)
跟随着博尔赫斯的文学指引,我们继续前行。今天的主题是:音韵与翻译。
许多人普遍抱持一种迷信,认为所有翻译的作品都会背弃独一无二的原著。——博尔赫斯
是的,我有这种疑惑。我觉得,大部分作品的翻译都不能很好的表现出原著的美感,究其原因,是每一种文字和语言有自身的逻辑和韵律,这种独特的形式是其他语言无法代替的。
日常阅读过程中,特别是在读一些文学性强的文章时,也会注重挑选出更好的译本,以方便阅读和领悟。当前西方的很多思想和方法,我们只能通过他人的翻译作品进行学习,但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书架上,译作良莠不齐,我也曾为晦涩难懂的作品买过单,不得不说那真的是糟糕的体验。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翻译作品是对原著的重新创作。重新创作存在风险,可能与原著天壤之别,也可能创造出高于原著的文学作品。如果翻译不能有效表达原著,既是对原著作者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读者了解认识世界的一种阻碍。
当然,译作比原著更胜一筹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仓央嘉措诗集》,这是融合了两种文化的文学瑰宝。
那么译作者又该如何更好地完成自身的使命任务呢?博尔赫斯给出了一个比较中肯的建议。
我觉得逐字翻译的风气有种神学的起源。——博尔赫斯
请原谅我是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的。每一名译作者都是值得尊敬的,但对于作为读者的我来说,翻译水平的高低对读者体验至关重要,它会影响一个人智能的增长。
博尔赫斯给出的一个方法论是:逐字翻译。他援引《圣经》的翻译作为论点支持,《圣经》传说是圣灵所著,这本身就是神性的作品。并且在《圣经》中强调,不可以随便增减文字内容,这给其他语言《圣经》译本的翻译工作带来了挑战,所以,《圣经》的翻译应该是译者逐字翻译而来的。
但是我们在阅读当地版本的《圣经》时,依然会体现当地语言文字的美。这说明逐字翻译,也能为读者和译者带来精致和意想不到的美感。
我们身上都负担了历史观,而且是负担过度了。——博尔赫斯
无论是在阅读,还是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都会习惯性地进入作品本有的历史背景,带着作者当时当地的思想感情,去分析作品,选择合适的认知理解方式,认识作品思想及其美感。博尔赫斯认为,这种方式里包含了太多的历史观,限制着我们自然体会美的本性。
译作者更是如此,他需要理解原著作者的生平、感情、时代等,其背负的历史观更加沉重。因此,博尔赫斯才会提出,逐字翻译的作品也能创作出独特的美感。这给翻译者一种解脱,让人顿感轻松愉悦。
最后,无论是译作者,还是原著者,博尔赫斯都发出了这样的倡议:
总有一天,人们不会在意历史事件,也不会在乎美的历史背景,他们关心的应该是美的事物本身。——博尔赫斯
当有一天,我们真的能在作品中感受到,美不是来自作品附带的历史价值,而是来自作品本身时,我们才不会被各种思想所绑架,不被社会观念、国家意志、道德约束所绑架,从作品本身感知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样的作品被很多文人墨客所呼唤,他的创作难度也许更高,但却值得理想主义者不断去尝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