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九号,大年初四,是恭迎灶神的日子。
比灶神更重要的是,13亿中国人嗷嗷待哺、翘首以盼的《舌尖上的中国3》终于开播了!
节目组特意选在这天播出,着实是够讲究。
我等烫壶小酒,摆点下酒菜,准备好擦哈喇子的纸巾,坐等央视爸爸8点开播。
然而,自开播以来,《舌尖上的中国3》在豆瓣评分只有7.6,想之前的可从未低于8。
不过话说回来,第一季展现了中国各个犄角旮旯里的美食,第二季探讨了人与自然相互温存的关系,好看的基本都已涉及了。
那第三季到底要拍什么呢?
导演刘鸿彦解释说:要拍出中国人是如何一口一口吃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第三季一共8集,每集分钟,主题分别是——器具、小吃、宴席、食养、厨人、点心、节气和融合。
万众瞩目,开篇主题为“器”。
这个立意倒是很好,器材为食物的源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节目中展示了刀、锅、灶、笼、案、坛、盘等各式器皿,以及古老的食物制作方式。
其中有个七个孔同时烹制七道菜的七孔穿山灶让我印象深刻,其余都是匆匆一瞥,实在没什么值得看的。
讲器皿,难勾起食欲,可以理解。
到了第二集的“香”,也很普通。
据说,《舌尖3》在准备时,踏遍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115处地方,采访了300多人,涉及400多种美食。
然而,400多种美食最终为我们筛选出的是天天见的——串串、麻辣烫、煎饼果子、胡辣汤。
一网友吐槽说:已经不像纪录片了,改个名字叫乡村美食大发现可以直接上cctv7了。
舌尖以食物为窗口,看人情,看风景,看中国。而舌尖3正好将这个窗口封死。
舌尖的魂就在于它的朴实无华,渗入人心的温热治愈感。
是每日三餐,一粥一饭。
是馋死我们的雷山鱼酱;
是姥姥做的西瓜酱;
是爸爸给女儿辛苦捉来的跳跳鱼;
是养蜂夫妇在路途中做的家乡豆花。
更是每集结尾,那一张张质朴温厚的笑脸。
而这一季的舌尖魂,只剩下那一句“爱,是最好的调味品”。

无言的温热被一语说出,风景煞得全无。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他们是真的编不下去了——当受访者能对着镜头说出“爱,是最好的调味料”的时候,我就知道导演是真的编不下去了。
舌尖3,已成为春晚之后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如想了解更多精美好看的文章,敬请关注我微信公众号:记忆风化。我等你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