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写作者,总觉心中有万语千言,但是却写不出来,或者,憋了几个晚上,终于写出来了,却连自己都觉得不是个东西。
因为什么?原因可能很复杂,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笔力不够!自己的写作水平,不足以漂漂亮亮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
想要提高,怎么办?之前,我们谈过,要向大师学习、向经典学习!也许这是我们在写作之路上少走弯路的一个重要方法。
这里,我推荐阿城的一部作品集《棋王、树王、孩子王》,希望大家能够细细体会阿城的文笔带给我们的震撼,并且能够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01.《棋王》、《树王》和《孩子王》
阿城是我十分喜欢的一位作家。但是,在当代知名作家中,阿城绝对算不上高产,相反,他可以说是十分惜墨如金的一位,尤其是他的小说,产量并不大。
但是,阿城为数不多的小说作品,却篇篇都是经典——《棋王》、《树王》、《孩子王》这几部中篇小说,哪一部拿到中国文坛、世界文坛,都是响当当的、沉甸甸的角色。这些作品,不仅寓意深刻,而且文笔厚重,里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足以让很多人难以望其项背。正如朱天文所说,“他打到的高度,至今还悬在那里!”
也许,“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阿城的小说里蕴含的深意和对人的启迪,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会。我们没必要去弄清楚,也没有能力去弄清楚。因为,任何一种理解都太肤浅了!
但是,阿城在小说的写作中运用的那些大师级的手法,我们却须弄清楚。因为,这些手法,对我们这些写作菜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02.对人物传神的刻画
之前,很多大师级作家都说过,对人物的刻画,要少用描述性的语言,要让人物的性格、人物的秉性甚至是人物的肖像、人物的轮廓通过他自己的嘴、通过他自己的行为举止“说出来、做出来”。这样就能够使人物的塑造更加有血有肉,减少苍白感,使人印象深刻。
在《棋王》中有这样一段,“(王一生)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者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去找”……“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舔了,拿水把饭盒充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儿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抵岸的神色小口小口地呷。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轻轻地叩茶几。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也轻轻跳着。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将那个干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
这是书中对棋王王一生的一段描写,是非常精彩的。在这一段描写之前,书中并没有交代王一生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只是说他对吃挺感兴趣,他自己说,“我只是对吃要求得比较实在”。
对吃要求得比较实在?什么意思,我们大概不是很懂。可是看了这一段之后,立马秒懂了。
——这根本就不是嘴馋不馋的问题了,这绝对是一个连温饱都没有解决的人!
可是,书里交代王一生生活困难、吃不饱饭了么?王一生自己说了么?没有,因为,根本就不需要。
用手指头把下巴上的饭粒儿或者汤水抹进嘴里,把衣服上的、茶几上的饭粒儿拈进嘴里,用水把饭盒充满、连水喝下……这一连串的动作,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只要不是傻子,看了这一段,都能明白,王一生平常吃饭都堪忧,如果平常有饭吃,能够吃得饱、吃得好,会这样子吃饭?
看了这一段,让人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一个几近于“饿死鬼”的形象!
——“喉结一缩一缩地,脸上绷满了筋”。其实,人吃饭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咀嚼的时候,喉结会一上一下地运动。为什么脸上绷满了筋?说明,嚼东西的时候,用力很大。为什么用这么大的力气,因为,吃东西的是一个常常连饭都吃不饱的人,是一个近乎于“饿死鬼”的角色!
“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饭粒儿都是很小的,平常人也不会去管,可是,棋王不能不管啊!而且,看见就得管,“马上”两个字用得好。饭粒儿太小了,你要是用捏、用拿,都不妥帖,所以,干脆用“按”,这个字用得也十分到位。小时候,我吃饭掉米粒儿,也是用指头按住,放在碗里的。
还有,“腮上立刻显出筋络”,为什么?因为是干饭粒儿,不使劲就嚼不动,而且,还必须使比较大的劲儿。这样一来,腮帮子上必然会青筋崩出!
这一段精彩不精彩?我觉得太精彩了!因为,写得非常传神、非常到位,把一个“饿死鬼”的形象很贴切地表达了出来。作者并没有用什么骨瘦如柴、狼吞虎咽的形容词和副词,就是看似平淡的一段描写,就把问题都交代清楚了!
什么是大师,这就是大师!
03.对景物场景细致入微的描写
《树王》里有一段对景物的描写,“树王的叶子在烈日下有些垂,但仍微微动着,将空气间的阳光隔得闪闪烁烁。有鸟从远处缓缓飞来,近了,箭一样射进树冠里去,找不到踪影。不一会儿,又忽地飞出一群,前后上下地绕树盘旋,叫声似乎被阳光罩住,干干的极短促。一亩大小的阴影使平地生风,自成世界,暑气远远地避开,不敢靠近。”
这段景物描写真是太精彩了!看完之后,脑海里就很清晰地浮现出一副关于这棵树的画面,就跟自己已经站到了树王前面一样。
“叶子有些垂,但仍微微动着,将空气间的阳光隔得闪闪烁烁”,这句话真的很到位,把烈日下一颗大树的状态给活灵活现地描写了出来。
树叶是垂着的,说明了烈日下的阳光狠毒辣。仍微微动着,虽然天很热,但因为是在山里面,不可能一点风都没有,所以树叶会“微微动着”。既然是“微微动着”,那样就会把阳光隔得闪闪烁烁。
我曾经在树下观察过,地面的树荫确实是影影绰绰,而且闪闪烁烁地。
还有,这是一颗树王,是非常大的一棵树。那么,作者用形容词来描述它了么,比如说,用巨大、高大、硕大什么的词语了么?没有,我们看看他是怎么来描述这棵树的大。
——有鸟从远处缓缓飞来,近了,箭一样射进树冠里去,找不到踪影。不一会儿,又忽地飞出一群,前后上下地绕树盘旋,叫声似乎被阳光罩住,干干的极短促。
鸟儿钻进树冠里去,找不到踪影,一会儿,又飞出来一群,说明什么?说明这个树实在是太大了,树小的话,鸟儿飞进去,能找不到踪影么?能毫无预感地,忽地飞出来一群么?
“叫声似乎被阳光罩住,干干的极短促”,这句话还是说树大。因为树太大了,树冠起到了隔音和吸音的效果,所以鸟儿的叫声变得很短促,传不出很远。
阿城在这一段里的描写,是带有非常强烈的那种电影、电视的既视感的!通过语言文字的应用,让读者在脑子里就已经把这个换面建立起了一种立体的形象,而且非常清晰,恍如身临其境。
在《树王》中,还有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这棵树王的描写,“大家张了嘴,又抬头望树上。树叶密密层层,风吹来,先是一边晃动,慢慢才动到另一边。叶间闪出一些空隙,天在其中蓝得发紫。又有阳光渗下无数斑点,似万只眼睛在眨。”
风吹过来的时候,这棵大树只是“一边晃动,慢慢才动到另一边”。我们都知道,一般的树,风吹来的时候,即便不是歪向一边,也是全身的树叶都在抖擞。而这棵树,居然只是“一边晃动”,“慢慢才动到另一边”,这可以想象,这棵树是多么的大!
在《孩子王》中,也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景物描写。
——“山中湿气逐渐蔓延开,渐渐升高成为云雾。太阳白白地现出一个圆圈,在雾中走着。林中的露水在叶上聚合,滴落下来,星星点点,多了,如在下雨。”
短短的几句话,把早晨山中水气氤氲、异常潮湿的情景给描绘了出来,让人觉得自己就像已经置身于其中似的。
04.善于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
通过上面的几段节选,我们都已经认识了阿城厚重的文字功力和惊人的文笔,他在人物、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和语言应用上面,的确超出了一般人一大截,让人看起来印象深刻。而且,最关键的是,他写出的东西又非常真实。
这种真实,毫无疑问,全是源于他在生活中对人物、景物细致入微地观察,否则,单凭想象,是不可能写出这些语言的!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我怎样写小说》一书中就提到过,要写出好的作品,必须要认真地观察。必须做到“无时无地不在留心,而到描写的时候,随时都有美妙的联想,把一切东西都写得活泼泼的”。“写一件事需要一千件事做底子,因为一个人的鼻子可以向一头蒜,林中的小果在叶儿一动一闪之际都可以像个猛兽的眼睛,作家得上自绸缎,下至葱蒜,都预备好啊!”所以,要想写出好作品,恐怕在日常要养成细致入微地观察景物、事物的习惯。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也提到,要养成观察的习惯。村上认为,这个习惯应该要先于动笔,“应该是养成事无巨细,仔细观察眼前看到的事物和现象的习惯。”要对周围的事物和身边的人物,仔细认真地进行观察,并且深思熟虑。
所以,在读完《棋王、树王、孩子王》之后,我们要做的,也许不仅仅是对阿城的顶礼膜拜,而更应该学会养成细致入微观察生活的习惯,也许,这才是文学真正的入门之路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