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父亲是村里走出来的、极少数在离家三公里左右的县城有个小小铺面的个体户。我的更多的童年记忆就是从这时变得丰富起来。
在外公那,父亲不仅仅找到了爱人,更学到了手艺,学到了外公的服装裁剪技巧。改革开放初期,西装开始流行,父亲结合外公那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西装的裁剪技术日益精进,在县城的一条小巷里,父亲的服装店的生意日渐红火。
三十多平方的面积,前半部分是店面,后半部分是厨房和睡觉的地方,爸爸和妈妈一张床,几个孩子睡在临时搭建的小阁楼上,这种情况持续到我小学毕业那年,也就是三十年前。
毕竟离家也就三公里的路程,所以,妈妈并没有因为父亲的生意而丢下乡下的农活,与其说父亲忙于服装店懂得生意,倒不如说是母亲两头忙,一边要照顾在店里做生意和读书的父亲和几个孩子,另一边要照顾当时还小的弟弟和乡下的农地,种菜、种水稻,当时,蔬菜与大米不用愁,总记得母亲经常到县城的市场卖菜的情形。
关于那时的“年”,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贴春联和放鞭炮。
逢年过节放鞭炮的习俗由来已久。大年三十的夜晚,这粤西北小乡村的鞭炮声总能持续几个小时,这是“开年”的炮声,不同的村民都会在新一年来临之际,先后从自己的家中准备好祭品和鞭炮,在村里的祠堂以及各自的家门之前拜祭和燃放鞭炮,期待新的一年更好,更旺!
有几年,年小的自己也会跟着妈妈一起到乡下去,只是那时的胆子小,别说放鞭炮,就连听到鞭炮声也会十分害怕,总躲在角落里,双手捂着耳朵。
其实,贴春联也并不算什么稀奇,但自己家的春联自己写,这是最特别的。
确切地说,是爸爸写春联!
儿时的年味/爸爸写春联爸爸虽然已过世多年,但他留下来了许多的红纸,是的,这些更多的是他写对联用的!
已记不起,父亲是什么时候拿上毛笔写字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仅给自己的家写春联,他还为别人写对联,当然他也是要收“润笔费”的。
我们无意考究,我们为什么要张贴对联。今天的人们会在办事前,把对联买回来,对,是买的!今天的更多的对联则是印刷的,而极少的人会选择找人写,写的,自己要贵很多。
而二三十年前的儿时,更多的人则是选择亲笔书写的对联,这其中就包括过年要贴的春联。当时有许多的人以写对联维生,当然他们的笔法自然出众。
父亲也是看到了这一点,在平时经商之余,拿起笔,沾沾墨,挥毫纸张之间,不久,他的字得到了家人和邻里街坊的肯定,所以,就摆摊替人写对联。
许多人对父亲的生意经都不予好评,毕竟除了那服装店的生意賺了些钱外,之后的许多买卖,几乎令他倾家荡产。
但无可否认的是,他写得一手好字!他的字也是我年幼时记忆最深的东西。
不知道有多少年,他都会在十二月为自己家、为其它人写春联。
虽然今天的对联,更多时会去购买印刷体的,但即使是这样,也会时常想起当年写春联时父亲。
想起儿时的年味,想到一旁写春联的桌上放置的特别的墨香,想起父亲!
儿时的年味!
常回家看看!回家过年!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