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有你

作者: 云的故乡 | 来源:发表于2023-05-19 23:10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抗疫三年,一朝放开,病毒就像冲出闸门的洪水一般,迅速在中华大地上疯狂肆虐。在巨大的天灾面前,人们不堪一击,纷纷倒下,正在承受着“水泥封鼻,刀片割喉”地折磨。尽管春节迫近,正在跟病魔缠斗的人们没有心思迎接新年。

    成都的街头冷冷清清,连最热闹的小吃街也没有了往日的烟火气,所有的店铺都上了锁,只有门上大红的对联和福字提示着新年的到来。灰暗的云层压得很低,却并不落雨,湿冷的空气中夹杂着咸鹅和腊肉的味道。偶尔能看到几个脚步匆匆的行人,口罩遮住半张脸,只露出一双惶恐的眼睛,边走边四处张望,很快就消失在了街道的尽头。

    陈碧华从车上下来,让司机先把车开回家,她要在街上走一走,放松一下这些天来紧绷的神经。今天她总算筹足了一笔款项,把所欠员工的工资全部发下去了,大家拿到钱后,欢天喜地回家过年去了,她心里总算一块石头落了地。

    公司刚从北京迁到成都,立足未稳就赶上了疫情。这几年受疫情影响,订单锐减,生意惨淡,陈碧华作为公司的当家人,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她东挪西借,苦苦支撑,在危机中等待转机。到了年根,债主们纷纷上门讨债。她欠别人的,别人也欠她的,都是多年的合作伙伴,非常时期,大家也能理解,欠供应商的钱尚可宽限一阵子。但欠员工的工资,是必须要在年前发放完的。

    最近三个月,公司资金周转异常困难,陈碧华跟员工们商量,先发一半工资,她保证剩下的工资到年底一次性补齐,大家纷纷表示愿意跟公司共渡难关。公司有很多老员工是创业初期就跟着她干的,从北京一直跟到四川,靠的就是对她陈碧华的信任,她无论如何也不能辜负大家。但到了年底,资金周转问题依然没有得到缓解,她跟老伴施东明商量,决定以家里的房产做抵押,从银行贷款五百万,先把工资发出去再说。

    从空旷的街道上刮来一股冷风,陈碧华竖起了大衣领子,慢悠悠地往家的方向走去。她的脚步不再轻盈,她丽如春花般的容颜也已经凋零。当年成都街头那个娇美的川妹子,终究还是败给了无情的岁月。玫红色的贝雷帽下露出一缕花白的头发,挺括的雪花呢大衣修饰不了她已经有些佝偻的身材,任凭她如何精心地装扮自己,都无法掩饰住岁月在她身上留下的痕迹,只有她的眼神依然如年轻时那般坚定沉着。

    过了年陈碧华就七十三岁了,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然而她和老伴苦心经营的事业正处在关键期,公司上下一千多口人要吃饭,她没有资格也没有时间去考虑生死的问题。

    陈碧华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回头望望空无一人的街道。五十多年前,她扎着一对羊角辫,背着一个小竹篓,就是从这条街道走出去的。她的父母领着弟弟妹妹们为她送行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一家人喜气洋洋,浩浩荡荡往火车站走去。街坊们见了,好奇地问:“这一大家人干啥子去?”“送我女娃子上大学去。”父亲挺直腰板,得意地说,街坊们纷纷投来艳羡的目光。那时候的她,风华正茂,踌躇满志,怀着对外面世界的美好憧憬,踏上了开往西安的列车,迈进了西北工业大学的校门,成为天之骄女。

    陈碧华出生在成都的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靠微薄的工资拉扯着七个孩子。她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五个妹妹,一个弟弟。陈碧华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异,从小就立志要考大学,无奈她生不逢时,正赶上文革,高考制度取消了。可她并不灰心,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去成都郊区插队,相信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艰苦的农村生活磨炼了她坚强的意志。插队期间,由于她劳动积极,思想进步,领导能力超群,很快就脱颖而出,被选举为妇女队长。她白天带领大伙下地生产,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学习。

    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插队两年后,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陈碧华凭着刻苦自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西北工业大学。在这里,她遇到了她的爱人施东明。

    她所读的飞机设计专业大部分都是男生,只有七个女生,被男生们戏称为七朵金花。陈碧华无疑是最出众的那朵花。她乌黑而修长的眉毛下,有一双乌黑而美丽的大眼睛,闪烁着坚定和智慧的光芒。她皮肤白皙光洁,身段高挑匀称,整个人的气质中既有南方女孩的娇美,又带有一些男子的英气,再加上她活泼开朗的性格,使她自然成为男生争相追求的对象。只有施东明对她不理不睬,这反倒引起了她的注意。

    施东明身材高大,清秀儒雅。来自北京的一个高干家庭,父母都是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老革命。继承了父母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他的衣着略显寒酸,整天穿着一身打着补丁的中山装,领口已经洗得发白。再加上他性格低调内敛,不喜张扬,大家都以为他家境贫寒。

    施东明不爱交际,整天坐在自己的位子上,默默忙着自己的事情。陈碧华作为班委会成员,跟他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她发现施东明拥有超高的智商,对科学具有浓厚的兴趣,是个搞科研的好苗子。陈碧华也是个爱钻研的人,经常向他请教一些问题。一来二去,两颗年轻的心慢慢碰撞出爱情的火花,兴趣相投的一对璧人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毕业后他们举行完简单的婚礼,就各自奔赴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施东明去了西北某飞机制造厂,陈碧华去了北京航天部某科研所。从此牛郎织女,天各一方,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分居生活。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彼此深爱的两个人备受煎熬,只能靠鸿雁传书,来表达深深的思念之情。长期分居,只有假期短暂的相聚,致使陈碧华迟迟没能怀上孩子,好不容易在结婚七年后,顺利生下了一个男孩。从此陈碧华一个人又带孩子又上班,生活异常艰难。与此同时,施天明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上又不会照顾自己,经常提一壶开水,带上两个馒头,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天。长期饮食作息不规律,致使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

    当时的中国,刚刚从十年文革的废墟中站起来,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陈碧华夫妇作为国家紧缺的航天人才,他们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不管生活中有多少困难,他们也尽力自己克服,从不向国家提任何要求,直至施东明被检查出了胃癌。这个晴天霹雳一下子把陈碧华震懵了,虽然婚后一直分居,但她觉得来日方长,夫妻总有团聚的那一天。国家培养他们那么多年,并对他们寄予厚望,他们就应该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这是天经地义的,其他一切都得为之让路。这是那个时代的航天人对祖国所怀有的清澈的爱。但她做梦也没想到,死神正在慢慢靠近她的爱人。

    施天明所在的单位派专车把他送到北京治病,陈碧华也向单位办了停薪留职,把三岁的儿子托付给了四川老家的父母,专门在医院陪伴爱人。分居多年的夫妻,想不到以这样的方式团聚了。看着病床上骨瘦如柴的丈夫,陈碧华心如刀绞,发誓一定要把爱人从死神手里夺回来。为此她买了好多烹饪的书籍,苦练厨艺,变着花样给丈夫增加营养。在他被病痛折磨得痛不欲生的时候,给他读报、唱歌、讲笑话,想方设法地逗他开心,以减轻他的痛苦。陈碧华就这样衣不解带地照顾了丈夫半年,也许是她的诚心感动了上苍,跟施天明一个病房的三个病友都相继去世了,唯有他的病情竟奇迹般好转起来,经过多次化疗,肿瘤逐渐消失了,脸色慢慢红润起来,身上也开始长肉了。等他出院的时候体重已经恢复到了生病前的水平。医生同意他出院后在家静养。

    施天明的病情算是控制住了,但经过这次生死考验,陈碧华不敢再有丝毫懈怠,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丈夫的饮食起居。家里家外一肩挑,不让他操一点心,好让他安心静养。

    日子久了,施天明在家里待不住了,心里惦记着自己手头正在研究的课题,闹着要回单位上班,陈碧华坚决不同意。丈夫刚从鬼门关上走了一遭,他大病初愈的身体再也经不起折腾了,陈碧华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任他去冒险。可一个大男人整天无所事事地待在家里,终究不是办法,她开始绞尽脑汁想给丈夫找点事做。

    正在这时,国家推出了一个“星火计划”,当时有个时髦的词叫作“星期天工程师”。主要是鼓励科技人员把自己的技术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服务于社会。陈碧华就鼓励丈夫响应国家号召,利用自己所学,从事一些发明创造,另辟蹊径,既不辜负国家的培养,又能结束两地分居的生活,夫妻还能相互照顾,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这个提议让施天明振奋不已,跃跃欲试。大半年没动脑子,他觉得脑子都快生锈了,冥思苦想好几天,没有思路。直到有一天吃过早饭,陈碧华上班前嘱咐他把阳台上晾晒的衣服收回来。施天明来到阳台上,一股大风夹杂着尘土吹开了虚掩的窗户,沙尘暴把天空染成了红橙色,他探头向楼下望去,楼顶上、马路上、路边的花草树木都蒙着一层厚厚的尘土,被呼啸而过的狂风卷起,在空中飞扬着。在这种大风扬沙的天气里,路上的行人很少,只有落满尘土的汽车川流不息地驶过,车屁股后面又掀起一阵阵尘土。整个世界都灰蒙蒙的、脏兮兮的。施天明觉得嘴里有些牙碜,赶紧把头缩回来,这时他突然有了灵感,“我何不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发明一种净化环境的设备。”

    等晚上陈碧华回来时,施天明把这个主意跟她讲了,陈碧华非常支持丈夫的想法。说干就干,施天明先回了一趟原单位,把自己的工作做了交接。单位的领导、同事们都很支持他的想法,大家凑了五万块钱给他作为研究费用。拿着这五万块钱,施天明百感交集,想想自己入厂时的铿锵誓言,现在由于自己不争气的身体,不得不中途退出,觉得自己好像是个逃兵,辜负了领导的期望,心中感到无限愧疚,不由得流下泪来。老厂长握着他的手,安慰他说:“施天明同志,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你只是换了一个领域,继续为国家做贡献。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环境污染势必加剧,环境治理必将提上日程,以你的聪明才智,必定会在这个领域大有作为的。”听了老领导鼓励的话语,施天明顿觉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

    搞发明创造,对于施天明来说如鱼得水,他一头扎进去,就沉迷其中,废寝忘食,吃饭睡觉都得陈碧华三番五次地催着。当他遇到瓶颈的时候,陈碧华也会给他提一些建议。经过半年的努力,施天明终于搞出了两个发明,1985年4月1日,中国专利局成立的第一天,其中一个申请了发明专利,另一个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申请下来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还需要转化成产品,并不断打磨完善、升级换代,为此他既需要资金,又需要开发环境。为了支持丈夫的研究成果转化,1988年1月,陈碧华走出了航天部,和他的丈夫一起走上了科技创新创业之路,把创造碧水蓝天的环境作为他们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创业之初,施天明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开发了一款新型抽油烟机,吸力特别大,广受用户的好评。他们就是靠生产销售这种油烟机赚取了第一桶金,为以后的研发提供了资金支撑。

    当时他们既不懂经营也不懂管理,为此没少交学费。五百块钱买进的材料,产品卖到五百五十块钱就以为有的赚,根本不知道还有人工成本,还要交税。一切都得从头学起。夫妻俩做了明确分工,陈碧华担任公司总经理,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施天明担任公司的总工程师,负责公司的技术和产品研发。

    为了节约成本,陈碧华把北京城所有生产黑白铁的工厂都跑遍了,终于找到质优价廉的铁皮。从外地采购的电机,货车进不了城,就把电机倒腾到平板车上拉回公司。厂里人手短缺,陈碧华就把她的五个妹妹一个弟弟连同三个妹夫都叫来厂里帮忙,忙不过来的时候,她和丈夫也会亲自下车间。为了让各大商场代销他们的油烟机,陈碧华经常用包袱背着样品,乘坐公交车,一个商场一个商场地去推销。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日子在他们忙忙碌碌、跌跌撞撞中一天天过去。他们的公司被夫妻俩经营得风生水起,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不仅扩建了厂房,还盖了职工食堂和宿舍。人员也越来越多,公司优先招聘下岗职工,为得是给他们一次再就业的机会,大家都很珍惜这份工作,所以干劲十足。公司提供免费午餐,陈碧华夫妇跟大伙一起吃食堂,从来不搞特殊。他们这种体恤员工、平易近人的作风赢得了大家的爱戴。

    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开始加大研发投入,施天明又陆续研制出了各种型号的吸尘车。施天明研制的吸尘车既环保又节能,填补了国内技术的一项空白,上市后很受欢迎。北京奥运会前夕,区领导和市领导听说了这种新型环卫设备,先后到公司来考察,都对他们的产品非常满意,被指定为奥运会专用清扫设备。他们的吸尘车在奥运会场馆大显身手以后,咨询电话都打爆了,上门来考察的更是络绎不绝。订单一下子激增了好几倍。原来的两条生产线已经不够用了,想再上几条生产线,手里又没有那么多资金,去银行贷款,又没有可抵押的大额资产。当时签合同时没考虑周全,到期不能交货可是要交违约金的,陈碧华急得嗓子都哑了。

    看着妻子心急如焚的样子,施天明突然想起,上次区领导来考察的时候对他说过,如果研发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可以联系王秘书,政府能够提供一些帮助。如今为生产线的事找王秘书不知是否合适。施天明硬着头皮给王秘书打了个电话,王秘书建议他们先向科技园区申请成为瞪羚企业(以科技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企业。),然后就可以获得专项资金支持。事情总算得到了完满解决。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公司成立了专门的研发团队,从各大高校招来了一批优秀毕业生,另外还聘请了几个从航天部退休的高级工程师。。施天明带领他的团队,向更高的技术高峰发起了冲锋。斥巨资投入研发更环保的吸尘车系列。

    正当他们的事业一路高歌猛进,飞速向前发展的时候,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国家明确了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定位,制造业属于非首都功能,需要向外疏解。

    咋一听到这个消息,他们都失眠了。从那个纯真年代走来的夫妻俩,都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国家的需要是第一位的,他们必须绝对服从,但是公司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凝聚着夫妻俩多年的心血,心头涌起了万般不舍。更让他们不舍的是北京的这片热土,公司一路走来,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还有当地的近千名职工,公司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他们的辛勤付出。

    接下来公司要搬到哪里去,夫妻俩一时拿不定主意,“打回老家去。”最后还是陈碧华一锤定音。他们在成都郊区买下了一百多亩地,建起了现代化大厂房。硬件设施齐全后,开始招兵买马,北京这边的员工有近三成愿意追随到四川,其他人员都需要在当地招聘。好在施天明的研发团队基本完整地保留了下来,陈碧华的弟弟妹妹也都成长起来了,分管着各个关键部门。他们的儿子也留学归来了,开始帮着母亲打理公司。

    经过两年的筹备,公司的架构总算搭建起来了,一切开始慢慢走上正轨。这时陈碧华病倒了,七十岁的人了,经不起这番折腾,血压飙升到一百八,在开职工大会的时候晕倒在主席台上。等她从医院里出来,新冠疫情爆发了,全国按下了暂停键,他们的公司也停摆了。接下来的三年,受疫情影响,公司开开停停,生意一直没什么起色。

    陈碧华走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回忆着她和丈夫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上了年纪的人,总是忍不住回忆过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未来还有更高的山峰等着他们去攀登,他们为此累并快乐着。施天明团队净化车的研发已到了攻坚克难的时候了,过完新年,她就准备着手为量产筹集资金。

    陈碧华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家门口,刚打开房门,小保姆急匆匆地迎上来说:“陈总,不好了,施工发烧三十九度,呼吸有些困难,要不要送医院。”陈碧华听说,腿一下就软了,她挣扎着来到丈夫床前,见他脸色发紫,急促地喘着气。丈夫这两天感染了新冠,单独在一间卧室隔离,吃了一些感冒冲剂,症状比较轻。她今天出门的时候,隔着门玻璃,见他状态不错,正靠在床上看报纸。没想到下午回来就变得这么严重了。她赶紧拨打了120,吩咐小保姆准备住院的东西,又打电话联系在外地出差的儿子。

    120来了,施天明被抬上了救护车,向医院急驶而去,陈碧华一路上紧紧抓着丈夫的手,“碧华,我怕是不行了,我们的事业今后就靠你了,壮志未酬身先死,我不甘心哪。”施天明拔下氧气罩,喘息着说完这句话就陷入了昏迷,医生赶紧过来抢救。陈碧华只是紧紧地握着丈夫的手,她一定要救活他,三十年前,她能把他从死神手里夺回来,她坚信这次也一定能行。

    冬日的晨曦穿透薄薄的雾气,照射在医院的长廊上。在手术室门前守护了一夜的陈碧华,看见她的儿子正从长廊的尽头风尘仆仆地走过来。手术室的门开了,医生告诉陈碧华,她的丈夫已经脱离了危险,母子俩相拥而泣。这时陈碧华被窗外的一幕震惊了,施天明的研发团队不知什么时候来的,他们的头发上和眉毛上都落了一层厚厚的霜,迎着早上初升的太阳,默默地守护在窗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路上有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zin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