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於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於天下。
《道德经》第13节。这一节紧跟上一节。上一节老子给我们讲了欲望使本能驳离了生存,圣人提倡要我们从欲望回归本能。这一节给我们讲述了欲望产生的根源。
这一节先要弄明白这个"若″字。若的本义是顺从,也有如若、如同的解释。如果按"如同"来理解,宠辱若惊就应解释为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吓。
如果按顺从解,则应理解为宠与辱顺从于惊。这样感觉有点解释不通。但我却倾向于按顺从来理解。
关键是我们怎来理解宠、辱、惊这三个字的意思。按字面理解分别是:荣宠、侮辱、惊吓。我们是不是可以深入、展开了来理解呢?
上一节讲了欲望,这三个字是否跟欲望有关呢?
佛教有爱别离苦,恶憎会苦的说法。宠,我理解为能使我快乐的心理体验,正面的好的心理体验,对应于爱别离苦的爱。比如吃美食、看美女,受人尊重等等。辱,就应该是痛苦的情绪体验了,反面的要躲避的心理体验,对应于恶憎会苦的恶憎。比如受伤了好痛,失恋了,被人骂了等等。
惊:马骇也《说文》。被吓到的马,狂奔而去,谁也束缚不了。
好的、坏的各种的心理体验,本来是人的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为了我们能趋利避害,能生存下来。现在却演变成欲望,顺从于那匹受惊吓的马,狂奔而去。与本能,与生存这个根本目标渐行渐远。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宠辱得失都已被欲望所左右。但这有什么不好吗?欲望会使人盲、聋、爽。是受惊吓而狂奔而去的马,远离了生存目标,肯定不好!不但不好,还是大患。
佛说执着于欲望是人生苦的根源,老子也说欲望是患,还是个大患。但关键是对于这个大患我们却还非常地宝贝它,不肯舍弃。佛说执念,老子说贵大患。
那么我们的执念,我们的欲望(大患)是怎么产生的呢?佛说欲望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在本来的地方了,老子更干脆,我们的心如受骇之马。那么这个心怎么就会不在原来的地方了呢?
因为我们有了自我意识!佛称之为"有情",老子说有身。身,应该理解为自我意识,而不是身体。如果身是指身体,那么按字面理解,人类从前、现在、将来都摆脱不了这个大患,那么老子写《道德经》也没什么意思了。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为什么有(欲望这个)大患,因为我有了自我意识。如果我没有自我意识(一切凭本能行事),我还会有什么大患(欲望)呢?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於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於天下。
这两句应该是同一个意思的重复。在记录文字惜字如金的古代,花如此重墨重复讲述,只有一个意思,这句话很重要。
寄托天下,应该是掌控天下,管理好天下的意思。能管理好天下,掌控好天下的,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唯有圣人。而圣人掌管好天下的唯一法门,就是无为。
我们往回看,是不是圣人,无为?答案是否定的,不是!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不是圣人,是"贵以身为天下者",以"身"来管理天下的那个人。不是无为,是"为天下"。
为天下,管理天下。
以身为天下,以(满足)自我意识(欲望、大患)为出发点来管理天下。
这样的人能管理好天下吗?显然不能!所以我猜测这两句是反问句,重要的事情老子要问两遍: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於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於天下?
以欲望为目标来管理天下,能掌控天下吗?能吗?
答案是:不可!不能!
圣人是怎么做的?上一节就讲了:圣人为腹不为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