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长夜孤灯话论语国学哲思
85、孝哉闵子骞:孔子弟子闵子骞为什么会被奉为二十四孝之一?

85、孝哉闵子骞:孔子弟子闵子骞为什么会被奉为二十四孝之一?

作者: 36cdc03e7fe5 | 来源:发表于2017-06-27 13:42 被阅读65次
闵子骞

110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不,无也,没有。

间,离间。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这句话,主语为“人”,谓语为“不”,宾语为“言”,“间于其父母昆弟”为定语,修饰宾语“言”。

孔子说,闵子骞这个人真是孝顺啊,人们没有能离间其父母兄弟的话。今天的三口之家不比从前,如我们父母那一代,哪家没有三五个孩子?子女多了,事情就多,父母与女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难免会有矛盾,有的兄弟姐妹,一旦生分起来甚至还不如陌生人。兄弟姐妹为争房子分家产而对簿公堂,为了谁赡养老人而闹得不可开交,这样的事不是很常见吗?而闵子骞能够维护与父母兄弟之间的关系,使一家人和睦相处,外人对这一家人挑不出什么不是,说不出什么话来让这一家人产生心生嫌隙。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齐家与治国、平天下放在一起,说明齐家很难。能够做到闵子骞那样,极为不易,所以孔子才会夸赞他孝顺。

闵子骞之孝为二十四孝之一,其单衣顺母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些事不一定就是史实,但可以说明他使“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的良苦用心。相传闵子骞之母早亡,其父续娶,又有了两个儿子。继母对闵子骞不好,冬天给他穿衣服很单薄,给自己两个亲生儿子穿的却是厚厚的棉衣。闵子骞却不向父亲诉苦,默默忍受。有一天闵子骞赶车,因为穿的太少手都冻僵了,连鞭子都握不住。他父亲发现闵子骞双手冰凉,而另外两个儿子的手却很暖和,原来他们穿的衣服不一样。得知真相的父亲又愧又怒,要把续妻休了。闵子骞却为继母求情,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继母深受感动,从此后便对闵子骞视同己出,一家人和睦相处。

【孝哉闵子骞】

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孔子提倡“父父,子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子不子”的情况很多了,而“父不父”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对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人们关注的往往是子女是否孝顺,子女经常沦为受舆论指责的一方。其实,一个巴掌拍不响,有不孝之子女,也有不慈之父母,比如闵子骞的继母就是一个典型。若是父母有不是,子女应该怎么办呢?

0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几,繁体字为幾,古人训为“微”,几谏就是稍稍加以劝谏。而定州汉墓出土的《论语》,“几谏”写作“儆谏”,大概几与儆同音假借,兄弟认为本字当是儆。儆,戒也,儆谏即是劝谏时讲究方式方法,而不是简单地直言加以斥责。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委婉地劝谏,见父母之志不从,不听劝阻,子女仍是不改尊敬之态度,不离左右,忧劳而不怨恨。《礼记》上说“君子驰其亲之过而敬其美”,意思和这章差不多。

160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得,贪得。

16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忿,怒也。

难,灾难之难。

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慝,音特,恶也,邪也。修,治也。修慝即是治恶为善。

雩,音余,从雨从亏,雨水亏欠即是干旱少雨,所以雩是指旱时求雨的一种仪式。童男童女各八人,一边跳舞一边呼喊以祈求上天降雨。舞雩即是举行这种仪式的高台。

忿,怒也。

先事后得,就是先有付出再求回报的意思。攻其恶,无攻人之恶,相当于今天的“对事不对人”。

为人子者,不好勇斗狠,不给父母家族带来祸患,也是孝的要求。孔子说“戒之在斗”,还说“忿思难”,都是告诫弟子不能好勇斗狠,心里有怒不可遏时想一想后果,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什么灾难。如果因一朝之忿,就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双亲抛诸脑后,后果就是轻则身陷囹圄,重则亡家灭族。当你身穿囚服,看着铁窗之外的父母哭天抹泪时,悔之晚矣。荀子有一段话,是对孔子“戒之在斗”最好的阐发:

斗者,忘其身者也,忘其亲者也,忘其君者也。行其少顷之怒,而丧终身之躯,然且为之,是忘其身也;室家立残,亲戚不免乎刑戮,然且为之,是忘其亲也;君上之所恶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为之,是忘其君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85、孝哉闵子骞:孔子弟子闵子骞为什么会被奉为二十四孝之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fhe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