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思:“寓教于乐”的乐是什么?

作者: TXB | 来源:发表于2017-04-30 03:13 被阅读730次

    动笔具有一种及时反馈认知漏洞的功能

    就像晕车的人开车不晕车一样,书写是一种清理思路、认识自己的认知漏洞的好办法。英国哲学家培根说,“ 不要用大脑思考,要用笔思考 ”。当你只是在想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是在一个浅的层面上打转。

    我们有过这样的经验,自己觉得对一个问题已经有了很深入、很成熟的看法,但是一写到纸上,立即发现很浅薄、很幼稚。这就是由于动笔具有一种及时反馈认知漏洞的功能。

    深有同感,在大脑想事情,和把事情写出是两回事。原因我猜的哈:大脑工作是单线程的,决定了看问题容易忽视全局性;大脑思考又是跳跃性的,容易遗漏细节。
    我目前的学习方式:每日对前一天的内容复习,强制做笔记并结篇发布(本文即是),在这个过程确实能发现不少被忽略细节,也有利于深化思考。


    寓教于乐的乐是什么?

    阿紫:如果学习的过程就是要有痛苦的,那么跟教育小孩时的寓教于乐矛盾吗?是不是我应该对小孩更狠一点?

    吴伯凡

    好几个同学都提到了类似的问题,所以还是有必要回答一下。

    1、寓教于乐没有错,但是弄清楚什么叫“乐”

    我们以前讲过,所谓美感,是当你的认知克服了某种障碍以后产生的一种心智上的快感。在审美活动当中,你克服的困难越少,体验的美感就越浅,激荡我们心灵的那种美感常常是在经历了某种认知的困难以后,获得的强烈快感。比如说我们在看一部悲剧的时候,就能体会到那种强烈的快感。

    有个疑惑:有些美感似乎并不需要克服什么困难,比如偶遇如画风景或漂亮女孩,没费什么劲也体验到美感了,而且可能是很震撼的。当然这有个前提-偶遇,如果天天生活在庐山,不可能天天体验第一次见到庐山美景时震撼;如果娶到了女神日日厮守,也不可能保持第一次见面时的惊艳感动。这些偶遇看似你没做什么努力,按佛教讲你可能已为此修行了几百年,只为今生有此一见。

    人类的几大欲望,食欲、性欲,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快感,都是大自然对我们克服困难以后的奖赏。比如,如果你吃饭没有快感的话,是很难有动力去吃饭的。想想看吃饭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情,哪怕是我把钱给你,你要订饭、要做饭、要花时间去吃饭,最要命的是天天如此,一日三餐。做这样一件事情如果没有快感的话,你是不会去做的。

    我们吃饭有两大动力,第一就是饿的时候你会有痛感,同时吃到好吃的东西以后有快感。越深刻的乐趣越是因为你克服了某种困难,做出了某种努力以后,得到的一种奖赏。比如说我们玩脑筋急转弯,有些小孩特别爱玩脑筋急转弯的游戏,原因就在于这个游戏是需要付出努力的,要你的思维进入到活跃状态。当他能够开动脑筋,能够转弯的时候,他会得到一种强烈的快感。

    我们玩游戏的时候困难不困难?从下棋到电脑游戏,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设置困难。但这个困难的程度不要太高,太高以后你会产生绝望感。这种困难往往是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但你需要调动你的精力、心智去克服这个困难,当你克服这个困难的时候,你就会得到一种强烈的乐趣。

    比如看电影,假如我们看过一部电影,哪怕它是一个悬疑片,看过一遍你就觉得没意思了。只有在没看过的时候,我们才津津有味地去看它,原因是你看过后,这个困难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寓教于乐”并不是让我们处于一种放松的、散漫的状态,而是在教育活动当中设置与受教育者的智力相适应的某种困难,我们鼓励他去克服这种困难,克服困难之后得到了某种快感,这样他对困难的态度就改变了,第一不惧怕,第二甚至是喜欢困难、喜欢挑战。

    2、现在的教育存在着两类问题

    第一类问题就是在教育活动当中设置了大量的跟孩子的兴趣不相匹配、同时跟他的智力也不相匹配的困难,要难得让他绝望,让他把学习当成是一种非干不可的苦役,他对学习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恐惧和畏缩。这是我们现代教育里特别普遍的一种现象:厌学,不喜欢他所学的东西,教育的主要功能成了让受教育者不喜欢学习。

    另外一个问题可以说是矫枉过正的。过去的教育以折磨孩子为主,所以现在有一派教育理论就提倡,让孩子在学习过程当中处于最轻松的状态,应该说这跟教育、跟学习关系并不大,无非就是让小孩处于一种享受生活的状态。在这种受教育过程当中,他产生不了快感,因为这里没有一种必要的困难和挑战。

    用这种方式,第一没办法让孩子的知识有实质性的升级;第二,也很难让孩子喜欢上学习,因为这里没有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发挥自己的智力克服困难和挑战,最后获得一种快感。在这个意义上,学习就是一个快感的滚雪球过程,雪球越大,学到的东西越多,快乐也越来越多。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中国人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吴伯凡《本周问答丨为什么我们更爱听知识?》

    与吴军老师 *“快乐教育”是想要避免让孩子学得很“痛苦”而不是想让孩子不“辛苦”* 的观点异曲同工,节选见下文。
    对于是否应该快乐地学习,我是这么看的。读书其实是一件颇为辛苦的事情,但是辛苦地学,和不喜欢硬被逼着学完全是两回事。孩子可能学得很辛苦,但是并不等于要让他很痛苦。我自己从高中到大学,学得比很多人辛苦,但是并没有很痛苦。如果感到痛苦,我就不学了。
    ……
    我们常说的“快乐教育”是想要避免让孩子学得很“痛苦”,而不是想让孩子不“辛苦”,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偷换概念了。
    ——摘自吴军《第189封信丨子女教育(2):辛苦和痛苦》

    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文明的终结

    简而言之,霍金的观点是:人工智能的成功有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事件,但是也有可能是人类文明史的终结,除非我们学会如何避免危险。比如,人工智能是有根除疾患和贫困的潜力的,但是研究人员必须能够创造出可控的人工智能才行。所以,我们要竭尽所能,确保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对我们是有利的,霍金说,也许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先停一停,把研究从提升人工智能能力转移到最大化人工智能的社会效益上面。

    ——36氪《霍金告诉中国观众:机脑有灵魂是童话, 但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文明的终结》


    为什么人工智能不能替代人力

    通过大数据、计算机、云计算,并不能够对人类未来的需求和供应,做非常准确的预测。

    你比方说十来岁的小朋友,他们攀比什么?可能就比一双新的鞋、一套新的衣服、一个新的玩具。再长大一点,在中学读书的同学呢?他们比的是他们的手表,比他们的iPad。当大家刚出来工作的时候,比什么呢?比你买的手机,比你去过什么地方旅行、去了一个比较有情调的餐厅。

    年纪再大一点,比的是在哪儿买的房。年纪再大一点,比的是自己的孩子上哪个学校。年纪再大一点呢?攀比的是自己的孩子,有没有有空就回来看自己。如果再大一点呢,比的是自己有没有存好钱,可以做心脏搭桥手术。最后比的是自己进的是哪家养老院。

    攀比是永远存在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但是攀比什么需求什么,这跟当时的条件、当时的技术水平、生活水平高度相关,而这些都是不可预测的。因为创新本身,顾名思义就是一些明天才知道、今天不知道的东西。

    ——薛兆丰《第10周问答 | 为什么人工智能不能替代人》

    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甚而威胁人类自己,是目前讨论比较多的问题。多数讨论基于技术角度来分析的,而薛兆丰老师站在经济学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也是种启发。不过薛老师的分析有个前提,就是人工智能从属于人类为人类服务,以满足人类需求为使命。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人类的需求是不可预测的,这个需求需要人类自己创造出来,因此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替代人。但是如果人工智能独立了不再依附于人类,可以自己复制繁衍,那么它会不会整体替代人类?
    万维钢在解读《意会》这本书时总结了一段话,我觉得可作为薛兆丰本文观点的注解

    人不是工业品,世界不能标准化。《意会》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全书结尾时,麦兹伯格的一句话,我希望你能记住它——


    请问商家在媒体上做广告,广告费到底是谁出的?

    直觉的答案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广告费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的头上,当然是消费者出的了。如果你这么理解问题,那就很可能得出两个推论。

    第一,如果企业不花这么多钱做广告,自然也就节约了成本,那产品的价格就可以低一点。或者把钱花在产品本身上,增加研发经费,多多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不是更好吗?

    你还别说,真就有人认真讨论过,让政府出面限制或者取消广告。他们认为,广告是市场竞争造成的一种浪费。

    如果你接受这个观点,广告是浪费,那第二个推论也就顺理成章了。

    你想,某明星只是在电视广告中举着饮料瓶扭扭屁股,呲牙笑笑,就拿走几百万几千万的广告费。而买饮料的消费者,每买一瓶饮料,就要交给那个明星一些钱。明星都那么有钱了,消费者还要补贴他们,说得不好听,这完全是一个“劫贫济富”的邪恶过程啊。

    你看,从一个认知出发,居然我们推导出了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分明是有问题的。

    后来经济学家知道了,上面这种论证是错误的。

    在市场中,广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虽然从财务上看,所有的广告费用都由最终消费者承担,但好的广告其实是减少而不是增加了消费者的支出。

    这种说法肯定和许多人的常识,或者说直觉冲突,所以有必要解释一下。

    广告的作用是推销,扩大销售量,那在不同的销售量下,商家愿意给出的价格是一样的吗?

    比如说,卖一种产品,一年卖一万个,企业定价是每个10块钱。如果你问企业老板,假设我有办法让你一年卖1000万个产品,你愿意降低定价吗?

    所有做过生意的人都知道,有一种效应叫“规模效应”。能卖1000万个,算到每个产品里,各个方面的成本都在剧烈下降,那卖给消费者的定价当然就可以大幅度便宜下来,增加竞争力。

    那谁能让一个商品从一年卖一万个,变成一年卖1000万个呢?

    答案就是广告。

    对,虽然直觉上,广告费是消费者出的。但是所有做了成功广告的商家,产品销量急剧扩大,通常都会带来价格的下降。所以,广告费的本质是啥?

    是广告创造了规模效应,这个规模效应带来的好处,由商家、消费者和广告媒体三家瓜分。

    这就回到了市场的一个基本原理:没有创造价值的环节,在市场中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反过来说,只要在自由市场中长期存在的东西,就一定创造了价值,而不是制造了浪费。

    ——罗辑思维《反直觉的经济学》

    学而思:“寓教于乐”的乐是什么? 学而思:“寓教于乐”的乐是什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而思:“寓教于乐”的乐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hbt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