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原创谈古论今一思诗文集岁月拾遗
【传习录读书札记65】王阳明的无奈

【传习录读书札记65】王阳明的无奈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2-02-07 06:00 被阅读0次

    第120条原文:

    守衡问:大学功夫只是诚意,诚意功夫只是格物。修齐治平,只是诚意尽矣。又有正心之功,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何也?

    先生曰:此要自思得之,知此则知未发之中矣。

    守衡再三请。

    曰:为学功夫有浅深,初时若不看实用意去好善恶恶,如何能为善去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冉不知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去恶,便又多了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书所谓无有作好作恶,亦是本体。所以说,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正心只是诚意功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

    王阳明真的非常辛苦,他教给学生的一点一滴,都得在四书里面找到依据,有时还非得在程颐、朱熹等先儒的话语体系里,阐明自己的思想。

    我们先来看看《大学》是怎么说的,先看以下一段: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我以前说过,《大学》把治学之道搞得非常复杂,止、定、静、安、虑、得,看着一环紧扣一环,其实常使人觉得不知所云,有云里雾里的感觉。王阳明的提法就很简单,先立志,然后去除私欲,最后自然纯乎天理。

    这里也是一样,王阳明教导学生说,治学的功夫就是诚意,实现诚意的功夫就是格物,格物就是去私欲,诚意就是良知。修齐治平讲究的其实就是一个诚字。

    但《大学》却说先诚意,才能正心。什么是正心呢?《大学》是这样说的: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以守衡同学又糊涂了,就把问题提了出来,王阳明本来都不想回答了,无奈这位同学盯劲十足,王阳明只能再一次在对方的话语体系里自圆其说一番。其实大学里的诚意与王阳明的诚意还是有区别的。

    王阳明说,治学的功夫有深浅之分,诚意是入门的功夫,正心的功夫才到家。刚开始的时候心中需要有个善恶,如何为善去恶呢?只能依靠诚意,等于说有一个抓手。

    但是心的本体并无一物,所谓至善并不是一个确定的事物,去除一切私欲以后,留下的就是至善,善与恶并不是可以同时存在的两个并列的事物,有善无恶,有恶无善。所以刻意去区分善恶,就不是廓然大公了。《尚书》云“无有作好,无有作恶”,这才是心的本体。

    所以《大学》说,内心有开心、愤怒、恐惧、忧虑等分别,心就不正了。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才是正心的境界。

    正心是在诚意功夫的基础上,达到心的本体,简单地说就是从人心而道心,纯乎天理就是正心,正心就是未发之中。

    最后,王阳明又引用了朱熹的词汇为自己“站台”,“鉴空衡平”出自朱熹的《大学或问》:“人之一心,湛然虚明,如鉴之空,如衡之平,以为一身之主者,固其真体之本然。”

    一个新的思想要突破主流的观念,你看有多难!王阳明一天到晚就是忙这些事,在对方的笼子里兜兜转,如果不是王阳明对自己的学说了然于心,我看浑身张满嘴也说不清哦!

    这种学术地位上的不平等,至今犹然。而有些人还要主动用西方的标准、西方的话语体系来衡量我们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不一定是奴性,但不自信应该是有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读书札记65】王阳明的无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kfv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