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之父,1967年他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并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的概念。
习得性无助的实验
张秀丽| 小心“习得性无助”让你的孩子变成一直“猫”马丁·塞利格曼在一个放了隔板的箱子里放了一只狗。他先在实验室里发出蜂音器的声音,当声音响起时,他就往狗所在的那一边通电。
这时,因为电击,狗会选择往隔板的另一边跳跃。当狗跳到另一边时,塞利格曼就给另一边通电,狗就会跳回去。接下来,在蜂音器声响起的时候,塞利格曼给两边都通了电。
这时候,狗就会跳来跳去。当它跳了一会儿后,它发现不管怎么跳,都会被电击。
最后,塞利格曼发现,即使蜂音器声一直响,那只狗也不跳了,不管通电还是不通电,狗都不会跳了,只蜷缩在角落里。
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的人有习得性无助的情况?和孩子打过交道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孩子在父母身边就习得性无助。
我之前接触过一个男孩子,他的母亲是一个脾气非常暴躁的人,孩子小的时候想要什么东西,一不小心就会触怒母亲,招致母亲的一顿责骂,有时候母亲不开心,他一句话说不好,就可能会引来母亲的一顿暴打。
如今孩子长到十一二岁,对于母亲,即爱又怕,他想要反抗母亲,但是又怕母遗弃自己,想要靠近母亲,但是又怕母亲身上的刺扎到自己。就是在这样的冲突中,孩子竟然对于母亲的话言听计从,竟然没有任何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没有反抗的能力了。
当这个孩子因为在学校里被欺凌,性格太懦弱不敢反抗而来咨询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孩子竟然成了塞利格曼的那只“狗”,对于被呵斥打骂,竟然毫无反抗之意,反而有时候会表现出刻意讨好伤害他的人。
每每想起这个孩子,我就心痛不已。总想着,如果把点击去掉,塞利格曼的那只狗会不会恢复遇到点击跳跃的能力,
张秀丽| 小心“习得性无助”让你的孩子变成一直“猫”这让我想起了生物学家做的那个跳蚤的实验。
生物学家曾经将跳蚤随意向地上一抛,它能从地面上跳起一米多高。但是如果在一米高的地方放个盖子,这时跳蚤会跳起来,撞到盖子,而且是一再地撞到盖子。过一段时间后,拿掉盖子就会发现,虽然跳蚤继续在跳,但已经不能跳到一米以上了,直至结束生命都是如此。
如此看来,我们有了一个1假设:塞利格曼的那只狗,在经历了“习得性无助”之后,只要遇到那种蜂鸣声,肯能终生失去了逃跑的能力。
而那个在母亲呵斥下长大的孩子,在“习得性无助”之后,可能终生失去了反抗权威了能力。
为什么塞利格曼的“狗”、跳蚤和那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在连续的打击之后,连自己的本能都消失了呢,从班杜拉的观点来看,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消失了。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狗,跳蚤,还有少年,从本能上来说,对于自己行为的推测与判断是高的,只不过在行动的过程中,不断遇到了阻力而已,这种阻力,就是一种强化。班杜拉同时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
从这个观点来看,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消失,正是在一次次的努力与期望中,被打压的结果。如果一个孩子认为自己是一只老虎,而家长频频给孩子灌输的是他只是一直小猫,而且每次当孩子表现出老虎性能的时候,家长便打压一下,久而久之,孩子身上老虎的本性便消失了。
张秀丽| 小心“习得性无助”让你的孩子变成一直“猫”有没有可能,一个孩子在家里是猫,在外面是老虎呢?千万别有此贪念,一直老虎,在家里也是会经常表现出他老虎本性的。就好像是一个叛逆的孩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连我爸妈都搞不定,怎么去外面搞定被人。
哈哈哈,这才是老虎的本性。
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老虎吗?那就保护好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千万别让孩子在某些方面“习得性无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