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漫谈九则

作者: 疏食遨游客 | 来源:发表于2022-03-23 20:02 被阅读0次
    (一)贾宝玉的识字量

    在给大学新生上课的时候,我经常问的一个问题是:你们自己估计一下,自己认识多少个汉字?回答的数字相差很大,多的到近万,少的不到两千。

    对这个问题,很多人其实并没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概念。一本《新华字典》收单字也就10000余个,还包括一些繁体字和异体字。

    1988年1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这个常用字表共有3500个汉字,包括2000个常用字和1500个次常用字。这3500个常用字就是我们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上要学习掌握的汉字的全部范围。所以,除了汉语言文学系的学生入学后要继续学习古文,会增加一些识字量外,别的专业的大学生的识字量最多也就是这个数了,少数语文功底不扎实的也就2000左右吧。

    那么,被父亲贾政一直斥为“不务正业、不学无术”的贾宝玉能认识多少个字呢?宝玉的启蒙甚早,而宝玉的启蒙老师不是别人,正是贾府中地位最尊贵的人——大小姐元春。

    在红楼梦第十八回写元春省亲的文字中,写到大观园中那些牌匾对联都用宝玉拟的而不用贾政和他的那些门客们拟的,要知道宝玉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孩子。这其中的原因就要归结到宝玉和元春的关系了。

    原来元春没有入宫之前,也是自小由贾母教养的,后来添了宝玉,元春是大姐姐,加上王夫人生宝玉时年龄较大了,姐弟二人都跟着贾母,所以元春非常怜爱宝玉。元春既然能被皇家看上且后来又才选凤藻宫,肯定是诗书满腹的。宝玉从小就跟着这个大姐姐,在未入学堂之前,一直是元春教他读书识字的。在己卯本《红楼梦》的十七十八合回中有这样一句话:

    (宝玉)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

    诸位请看,宝玉在三四岁时就已学了“几本书”、“认识了数千字”,这种天资和文化水平岂是我等一般人能比得了的?贾宝玉在三四岁的识字量已和现在的一名大学生差不多了。难怪太虚幻境的警幻仙姑说宝玉天分高明,性情颖慧了。


    贾宝玉有如此雄厚的识字基础,那么他的学问究竟如何?有兴趣的简友可以参看我的另一篇文章:#### 《贾宝玉的学问》

    (二)宝黛的读书速度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等都是冰雪聪明的人物,他们的智力水平非一般人可比,这里从一个细节——读书速度——来看这两个人是如何的聪明过人。

    在《红楼梦》的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在一个大好的春日,贾宝玉带着一本《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从头细细观看。

    正在看的时候,林黛玉来了,问贾宝玉看的是什么书,这下可把宝玉吓得不轻,忙把书藏在身后,说不过是《中庸》《大学》这一类的书。这怎么瞒得了聪明的林黛玉,黛玉笑道“威胁”贾宝玉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贾宝玉无奈,便说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 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把书递给林黛玉。

    林黛玉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林黛玉用了不到一顿饭工夫把十六出的一本《会真记》看完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速度?

    从这回书的标题来看,这里的《会真记》其实就是《西厢记》,而不是唐代元稹所作传奇《莺莺传》,《莺莺传》全文只有不到四千字,林黛玉用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如果只读四千字,速度不算快。

    现在流传下来的《西厢记》,全部21折,大概字数是五万多字。林黛玉读的《会真记》只有16出,不是现在流传下来的版本,我们把字数砍掉一半,还有近三万字。

    那古人一顿饭的工作大概是多久呢?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较多的说法是一个小时。林黛玉是不到一顿饭的工夫,我们算40分钟吧。

    那林黛玉用了40分钟的时间读完了近三万字,相当于每分钟750个字,这是最保守的估计了。而且林黛玉看完后把书里面的一些精彩的词句都记在心里了。

    看完后,贾宝玉用书中的话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来打趣林黛玉,惹得林黛玉生气了,在贾宝玉一顿道歉后,林黛玉也用书中的话回敬贾宝玉: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

    贾宝玉又笑林黛玉也说书中的“不雅的话”,林黛玉笑着回答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这一句话直接说出了两个人的读书速度:贾宝玉有过目成诵的本领,而林黛玉读书可以一目十行

    过目成诵、一目十行的读书本领可不是一般人能具备的。

    (三)红楼中的乡音——“不好过”和“空着头”

    不好过是我们家乡的一句方言,是不好受,难过的意思。在我们老家,当一个人生病感觉不舒服的时候,就会说不好过,而不般不说不好受不舒服

    读《红楼梦》第42回,刘姥姥在大观园中游玩一回后,去向王熙凤辞行,王熙凤告诉她贾母因和刘姥姥一起在大观园中游玩,太高兴了,多走了些路累着了,现在正躺在床上,说不好过(庚辰本的抄写者把不好过改为不舒服,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也许是抄书的人不知道这个方言词,觉得这个词用得不合适吧!)。看到这里,看到不好过这个词,这个说法,突然有如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几十年前的一些情景细节竟都到眼前来了。

    在我们的老家,不好过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因为人人都会有头疼脑热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都会说不好过。现在从《红楼梦》里看到和家乡完全一样的说法,真是感觉太亲切了。

    这也是语言(文字)的神奇之一吧,时间隔了几百年,地方也相隔上千里,但是一个词语,似乎把这几百年的时间上千里的空间一下子就变没了。文字的超越时空的神奇,于斯可见一斑。

    某日读《红楼梦》,又发现了一个家乡的方言,亲切又现,惊喜又现。

    这天发现的一个词是空着头(意思即是低着头),出自宝玉口中。在第28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贾宝玉从王夫人处来到贾母这边看林黛玉,看到林黛玉在和小丫头裁什么东西,怕黛玉累着,说了一句很是温暖人心的话,哪想到黛玉并不领情。宝玉进来,只见地下一个丫头吹熨斗,炕上两个丫头打粉线,黛玉弯着腰拿着剪子裁什么呢。 宝玉走进来笑道:“哦,这是作什么呢?才吃了饭,这么空着头,一会子又头疼了。 黛玉并不理,只管裁他的。

    贾宝玉说黛玉才吃了饭,这么空着头,一会子又头疼了。这里的空着头即是一句北方方言,即是低着头的意思,在我老家的方言中用得非常普遍。普通话里没有这样说法的,查词典,也没有低下这个义项。

    贾宝玉是担心林黛玉刚吃过饭,就头低着一直在剪裁,时间长了,头又疼了。这和有一次他担心林黛玉刚吃过饭就睡觉,容易存了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了贾宝玉对林黛玉的关切和爱护。

    离开家乡快二十年了,虽然每年都回去,但大部分在外面的时间都很少听到乡音。没想到竟然在读《红楼梦》的时候不止一次地邂逅乡音,亦是一大快事也。

    (四)读抄本红楼梦
    抄本红楼梦.JPG

    读抄本系统的《红楼梦》,和读印刷版是完全不同的感觉。

    手头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三个抄本。从甲戌本第一回开始,读着读着,甲戌本断了,跳到己卯本,再读着读着,又断了,又跳到庚辰本,就这样交替着读,很是有趣。

    甲戌本红楼梦.JPG

    读这种带批语的手抄本时,那些“批语”让文字具有了“生命”,当你看着这些“批语”的时候,你想着这些充满感情的或红或黑文字是200年前一个和自己一样在读着《红楼梦》的人发自内心一个字一个字写下的,这些文字便是有血有肉的了。似乎每一个字都带着评书者的喜怒哀乐。


    己卯本红楼梦.JPG

    还有就是那每一个都像是书法作品的字,一笔一画的写出来!边读边想像着抄书人一个字一个字抄写这本书的情景,这样的《红楼梦》是充满着“人情味”的。


    庚辰本红楼梦.JPG

    抄本《红楼梦》是“活着”的书!那一条条红色的“批语”如血液一般流淌在书本的一条条温情的血管里。诉说着阅读者的爱和恨。


    抄本红楼梦.JPG
    (五)读着读着寂寞了
    一开始读带“脂批”的抄本《红楼梦》时,老是感觉那一条一条的红色的批语影响阅读的正常进行,后来读得时间长了,习惯了那些“朱批”的絮叨,边读正文边看那些“朱批”,那感觉就像一直有一个人在和自己一起读红楼,这个人像是《红楼梦》的知己好友,对《红楼梦》知之甚详,且和作者曹雪芹关系非同一般。在你读书时,他在一边向你絮絮叨叨地说一些和书本和作者和他自己有关的事情。这些事情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书的内容。 甲戌本石头记内页1 可是,读着读着,特别是到了三十回后,那些“红色的批语”越来越少了,好像那个一直陪你读书的人有事离开了,渐渐远去,竟至于不见了。只剩下你一个人在孤独地读着书中的文字,再也听不到他的絮絮叨叨了,少了一个可以随时随地谈红楼的人,不由地感觉寂寞。 甲戌本石头记内页2 甲戌本石头记内页3
    (六)贾环猥琐的又一例证

    前几日写了一篇文章《红楼中最猥琐的人》,谈贾环之猥琐。昨天读红楼,又得一证,明贾环之“猥琐”,略叙如下: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元妃下谕,让宝玉及众姊妹都到大观园居住,喜得宝玉无可不可,正在高兴,忽有人来传,老爷(贾政也)叫宝玉问话,宝玉一听,好似打了个焦雷,登时扫去兴头,脸上转了颜色,便拉着贾母扭的好似扭股儿糖,杀死不敢去。贾母安慰一番,又派了两个婆子好生带了宝玉去,别叫他老子唬着他,宝玉这才一步挪不了三寸,蹭到这边来。恰巧,迎春、探春、惜春和贾环都在,宝玉进来时,比宝玉小的探春、惜春、贾环都站起来,这是礼节,此处也可见贾家规矩。应该是贾环正好站在宝玉边上,贾政抬头一看,正好看到这两个人,这一对比,高下立判。原文如下:贾政一举目,见宝玉站在跟前,神彩飘逸,秀色夺人,看看贾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忽又想起贾珠来,再看看王夫人只有这一个亲生的儿子,素爱如珍,自己的胡须将已苍白:因这几件上,把素日嫌恶处分宝玉之心不觉减了八九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句话真是一点不假。宝玉是神彩飘逸,秀色夺人,贾环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这一处文字《红楼梦》的各个版本稍有不同,就手头有的版本列举如下:

    己卯抄本:神彩飘逸,秀色夺人;人物委蕤,举止荒疏。
    庚辰抄本:神彩飘逸,秀色夺人;人物委锁,举止荒疏。
    程 乙 本:神彩飘逸,秀色夺人;人物委琐,举止粗糙。

    比较之后,可以看出:写宝玉的文字都一样:神彩飘逸,秀色夺人;写贾环的文字有委琐委蕤荒疏粗糙的不同,但意思区别不大。

    (七)十三年后再相逢

    话说宝玉和凤姐被马道婆和赵姨娘用魔法陷害,不省人事,睡在床上,浑身火炭一般,口内无般不说。(《红楼梦·第25回 》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诸般医治,皆无任何效果。到最后,连贾政都放弃了。这个时候,平时那个老不正经不着调的贾赦倒是显出了一点人情味,在贾政都放弃的时候,还是各处去寻僧觅道地瞎忙活,虽然不中用,但一直没有放弃。

    又过了三天,那凤姐和宝玉躺在床上,亦发连气都将没了。在这个时候,就看出来哪些人和哪些人心连着心了,贾母、王夫人、贾琏、平儿、袭人这几个人哭得忘餐废寝,觅死寻活。在这几个人中,贾母、王夫人、袭人是哭宝玉的,贾琏、平儿是哭凤姐的。

    就是合家都慌乱不止的时候,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一僧一道来了,要用那块通灵宝玉救二人的性命。贾政把玉拿来,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读到和尚说的那句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时,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十三年了,和尚感叹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言外之意,人世之外的光阴不是这么迅速的。独独人世的光阴如箭,难道是因为人类总是充满着感情吗?

    那和尚对着通灵宝玉说了一通之后,又摩弄一回,说了些疯话,递与贾政道:“此物已灵,不可亵渎,悬于卧室上槛,将他二人安在一室之内,除亲身妻母外,不可使阴人冲犯。三十三日之后,包管身安病退,复旧如初。”说着回头便走了。

    合家之人如得珍宝一般,按着和尚说的做了将他二人(宝玉和凤姐)就安放在王夫人卧室之内,将玉悬在门上,王夫人亲身守着, 不许别个人进来。在读到这句,特别是王夫人亲身守着时,不禁眼眶发热,几乎流下泪来:

    天下的慈母情怀都是一样的。

    儿女生病的时候,做母亲的都是寸步不离日夜不眠地守着;等到父母老了,病躺在床上,能够像以前母亲守着自己一样守在父母床前的,能有多少?

    (八)不是冤家不聚头

    语言是神奇的,一句话,可以让人哭,也可以让人笑。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因为一句话,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那究竟是一句什么话能有如此的神力呢?这句话其实很平常,是妇孺皆知的一句俗语:不是冤家不聚头,只是因为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人因生在富贵之家,难得有很多机会听这些村野俗语,竟然都没听过这句话。所以一听之下,竟如雷轰顶,都切中了心想之事,不禁心中思潮涌动,所以才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这件事发生在书的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在这一回中,贾宝玉因为张道士说要给自己“找对象”,心中烦闷,回到家中和林黛玉又吵开了架,这一回吵得很是厉害:宝玉嚷着要砸玉,林黛玉在一边哭得把刚吃的药都吐了。然后两个人几天不说话。

    贾母知道后,很着急,急得一边哭一边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 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在贾母的这段抱怨中,一共说到了四个冤家,还提到了那句贾宝玉林黛玉两个人从来没听过的俗语不是冤家不聚头。就是这句话,传到宝玉和黛玉耳内的时候,让他们两个人都如遭雷击一般的呆住了,都把这句话当成“禅语”来参,细细咀嚼之后,二人都不觉潸然泣下

    我以为这段描写是《红楼梦》这本书中写宝玉黛玉之情最精彩的文字之一,录如下,供阅者细参:

    这话传入宝林二人耳内。原来他二人竟是从未听见过“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俗语,如今忽然得了这句话,好似参禅的一般,都低头细嚼此话的滋味,都不觉潸然泣下。虽不曾会面,然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却不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九)张爱玲说红楼

    张爱玲在《忆胡适之》一文中有一段写《红楼梦》的文字,有三层意思,分述如下:

    一是外国人眼中的《红楼梦》。

    《红楼梦》他们(指外国人)大都只看个故事轮廓,大部分是高鹗的,大家庭三角恋爱,也很平常。外国人都认为中国诗歌的成就很高,但在小说上却没有什么成就。在中国的小说中,只有《红楼梦》是代表作,没有较天真的民间文学成分,张爱玲是不同意这种看法的。张爱玲觉得中国过去在小说上的成就不下于绘画瓷器,也有很高的成就,比如《海上花列传》。张爱玲认为《海上花列传》是中国旧小说发展到极端时最典型的一部

    二是张爱玲觉得120回版的《红楼梦》不能代表这本书的成就,只有去掉后40回,《红楼梦》才能得到它应得的国际地位。《红楼梦》是一件残缺的艺术品。说的简单点,张爱玲认为高鹗续写的后40回是狗尾续貂,影响了《红楼梦》的艺术性。

    三是张爱玲谈了自己年少时读《红楼梦》从前80回过渡到后40回的感受。

    她说我十二三岁的时候第一次看,是石印本,看到第八十一回“四美钓游鱼”,忽然天日无光,百样无味起来,此后完全是另一个世界。最奇怪的是宝黛见面一声之僵,连他们自己都觉得满不是味这是一个天才的少女的感受,由此可以看出张爱玲对文字的敏感敏锐程度。愚钝如我,在初读《红楼梦》时,从80回到81回就没有如此明显的感受,没有感觉到张爱玲所说的天日无光,百样无味。只是后来知道了后40回是续写的,再去读时,才能感觉到不同。这时感觉的“不同”已经不纯粹了,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不像张爱玲,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强烈地感觉到天日无光,百样无味,这才是最纯粹的阅读感受。

    张爱玲又说许多年后才知道是别人代续的,可以同情作者之如芒刺在背,找到些借口,解释他们(宝玉和黛玉)态度为什么变了,又匆匆结束了那场谈话。等到宝玉疯了就好办了。那时候我怎么着也想不到是另一个人写的,只晓得宁可翻到前面,看我跳掉的做诗行令的部分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张爱玲在年少时读《红楼梦》,也是不怎么看那些做诗行令的内容的,那些内容,对于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来说,总是有点深奥和无趣的。

    《红楼梦》中的诗词,不到一定的时间,是看不进去的。好在这些诗词一直在那儿,我们什么时候具备看的“条件”了,再来读,也不迟。

    这些诗词,不论你看与不看,它们一直都在那儿,记录着人世的悲欢离合、兴衰荣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楼漫谈九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lhd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