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文学的启蒙书

作者: 玛奇朵小姐a | 来源:发表于2017-03-12 11:50 被阅读107次

    我深觉有幸能读到这本好书。

    《文心》-文学的启蒙书

    有很多书,读者读过之后,会觉得只有几处特别有触动,大多数人认为这样就已经很不错了。可这本书,让人觉得读过的每一篇都十分有收获,且经得起反复阅读,每次看都会有新的思考,所以我才把它称为真正的好书。

    这本书讲到了许多关于读书,写作的思考及方法,我也知道想要把所有的精华都写出来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尽量把书中的部分内容用我的理解表达出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但我尤其希望,大家都去读一读这本好书。


    《文心》-文学的启蒙书

    那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这本书都说了什么呢?

    一、通常来说,在读书方面,我们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词句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

    但从前的人是如何读书的呢?

    从前的人读书,大都不习文法,不重解释,只知在读上用死功夫。

    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一个人的通与不通,往往不必看他所作的文字,只需听它读文字的腔调,就可知道。

    而我们虽说在学校里“读书”或“念书”,其实读和念的时候很少,一般只做到了“看”而已。

    所以读书,不该只用眼与心,须于眼与心以外,加用口及耳才好。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读的过程中,我们越发明白哪里该强,哪里该弱,哪里该高,哪里该低,哪里又需缓,哪里又需急。

    而这,是积词累句的过程,是熟悉文章架构组织的过程,更是通达文义的过程。

    读得好了,说话方式也会有些改变。对高低,强弱,急缓的揣摩也更深刻,往往谈话的时候更让人喜欢听,说理也很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文心》-文学的启蒙书

    二、写作重在触发。

    很多人往往把读书当做学写作,以为写作需从书上学得,其实是大错特错。

    读书的目的,重在收得其内容意趣,否则只是文字的游戏而已。作文的材料,到处都是,并非仅在书中。专从书上学作文字,即使学得再好,也只是些陈言老套。

    新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

    所以,写作贵在触发。

    触发,是你由一件事感悟到的其他的事。是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读没有字的书,在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动。

    在我看来,这是让我们保有对生活的好奇。一件反复经历的事,用平时的眼光去看待,自然没有新知,而若换个角度,就会有新鲜的想法产生。

    对人,事,物来说都是如此,对于生活,也是同样。

    此外,写作也事关词句的推敲,文章的反复修改,在此不详细赘述。

    三、文风

    作风可以说是说话者的风度的展示,是在生活上,品性上有着很深的根源的,没有深刻的生活,绝不会有深刻的作风。没有幽默的天性,决不会有幽默的作风。

    对于写作来说也是同样,和作者的品性密不可分。

    人的品性千差万别,有人温和,有人急躁。有人宽大,有人狭隘。品性温和的人即使在震怒时也写不出十分凌厉的文字,而品性急躁的人哪怕在轻松时也写不出十分闲适的文章。

    就像古时的词派有豪放和婉约一样,今人的文章也是如此。

    另外,文风也与一个人的喜好和学习环境有关。

    每个人看书各有机缘和偏好,偶然接触某种作品,不知不觉受了影响是寻常的事。特别偏好某种作品,心悦诚服地受了影响,更是自然的事,所以提起笔写出的文章,风格自然有所差异。

    这让我想起高中的文理分科。理科生注重逻辑推理,写出的文章自然更加条理清晰。而文科生则更注重情感的表达,以情动人。两种风格差异,就是受了学习内容的影响。

    所以那句话是没错的,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

    你的文字也是一样,它藏着你的品性,你的为人。

    所以,写作最后是认知自己和完善自己的过程。

    而这也回到了这本书最开始提到的一个观点:写作,是生活的一个项目。它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缺少不来的事情。

    给别人看不看不要紧,要紧的是写给自己看。

    《文心》讲的是读写的故事,可它教给我们的却又不止于此。我只是吸收到了这一点点的思考,我也知道未来的某一天,我一定会重新打开它,再去读一遍,因为我觉得,好书是可以让人百看不厌的。

    愿读过这篇文章的你们有所收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心》-文学的启蒙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ljt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