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个桃花盛开的季节,窗外一大枝一大枝的艳粉色桃花争相开放,晓凡的出现,却似一股清泉,在那个艳粉喧闹的日子里,带来一份素淡。
她不急不缓地给我讲她和男朋友的相遇相爱,以及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阵短短的沉默之后,她挽起毛衣的袖子给我看,我的心触不及防地深深的一震,只见白皙的皮肤上,有着好几道伤疤,有的结了痂,有的还散着淤青。
对比她清纯娇小的外表,这些伤让人愈发心痛。
“ 这…… ” 我以为,是一个暴力男生的故事。
没想到,晓凡告诉我,这是她自己对自己。“ 我心情不好时,就会这么干!冲着自己划,咬,扎……他被吓坏了,他说我这是很大很大的问题,让我来咨询。
他也是大惊小怪了,我从初中不就这样嘛,只是他吓得不行…… ” 她笑笑,清纯的眼眸中有不易察觉的薄凉。
我几乎是倒吸一口气,不出我所料,接下来晓凡的叙述,把我带进了一个充满战火硝烟四起的家庭故事。
“ 怎么说呢,我的童年都是在胆战心惊中度过的,我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他们就会打起来。
我一度以为,自己一定是被命运惩罚的孩子,要不然怎么会生在这样的家庭……”泪水涌上来,顺着晓凡白皙的脸庞滑落。
她的故事让人心疼。
说起晓凡的故事时,又不禁想到小A,她28岁,谈了不下十场恋爱,但她真不是一个风流的女孩,她只是,小心翼翼地,小心翼翼地走在通往婚姻的道路上,却又在婚姻大门即将在她面前打开时,惊慌失措的逃离。
来不及说抱歉,也来不及说原因,她逃离的不过是婚姻生活留给她的最初印象:
两个自己最亲的人,彼此谩骂、摔碗砸锅,连除夕的饺子,都被丢得满灶堂都是,而她像一只受惊的小兽,躲在自己的房间瑟瑟发抖。
没错,她恐婚,因为恐惧父母的婚姻,而恐惧婚姻。
再说说H的事儿,二十六岁的大男孩,有着挺不错的学历和很帅气的长相,但他说,他总觉得自己获得卑颜屈膝。
他不敢得罪任何人,他讨好领导,讨好同学,连小卖铺卖香烟的老大爷都会讨好……他说,那是一种全世界都比他好的感觉。
这种自愧不如,像是一圈圈的缰绳,捆绑在他的身上,他不自在,更不自由……
他和晓凡和小A一样,亦是在家庭的硝烟战火中长大,不过,他是男孩子,从小被委以重任。
奶奶说:“ 你就劝劝你妈,你爸够在外面工作够幸苦了,别让她没事儿老找茬。这世界上,也只有你能说服她……”
姨妈说:“你已经是小男子汉了,你一定要保护你妈妈!”
但是,他们不知道,小男孩稚嫩的肩头,哪堪如此重负呀!他能做的便只是讨好了!像是他欠了这个世界似的去讨好每一个人。
晓凡的故事可能有些极端,小A的故事可能有些不可思议,H的故事可能有些难以想象,但这只是因为它们是别人的故事。
回到我们的生活,去回忆面对父母争吵时,我们内心的那份恐惧、无奈、自责……这是每个经历了,尤其是经常要面对父母争吵的孩子,都有的体会。
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提出过一个 “储爱槽” 理论,意思是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储存爱的能量的容器。
如果 “储爱槽” 里面的爱很少,这个人就会是匮乏的,他们要么很难去爱别人,要么会过分依赖,试图去索取爱。
大不管怎么说,储爱槽匮乏的状态下,一个人是很难爱自己。会觉得自己不值得,不配,是不好的……
而 “储爱槽” 最早的爱的注入来源于父母。
尤其是婴幼儿时期,父母或者养育者很好地给予了安全、舒适、及时的爱,孩子就容易获得满足,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内心就比较有能量,“储爱槽”充盈。
成年后,孩子就可以带着满满的爱离开原生家庭,去建立自己的新家庭,继续幸福地生活下去。
“储爱槽” 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父母和孩子的 “储爱巢” 相互连同,父母间爱的流动,让夫妻俩 “储爱槽” 不断盈满,然后每个人的爱都流向孩子,孩子的 “储爱槽” 得到充盈。
但是,以上说的是比较好的状态。
有时候,孩子的 “储爱槽” 会出现被父母透支的状态。
要么父母的储爱槽匮乏,不能源源不断地将爱输送给孩子;要么,父母会反过来向孩子的 “储爱巢” 索要爱,这就是一种倒流,倒流对孩子的危害很大,它是在透支孩子的的 “储爱槽”。
比如说,父母吵架后,找孩子诉苦、评理,甚至埋怨孩子,加罪于孩子,试图依赖孩子去解决夫妻之间的矛盾……都是一种 “储爱槽” 倒流的现象。
每个孩子的生命皆是父母的结晶,那种纽带式的使命,似乎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他们都渴望父母相爱。
这种温暖的爱的环境,是最有利于他们的存活和生长的。
因此,一旦他们发现这个环境被破坏,孩子会不由得参与其中,拯救坏境。
记得有一次,我和老公发生争吵,最后,我所有的情绪都 “借尸还魂” 到了一件很小的事情上——老公将买回来的沙糖桔全部吃掉了,没给我留一个。
我记得我很愤怒地指责他,说他自私等众多不是。
这个时候,还不满四岁的儿子跑过来说:“ 妈妈,妈妈,还有桔子,还有的,我给你找……” 他踮起脚尖,伸出小手,飞快地捏抓着那一堆被爸爸丢下的桔子皮。
当确定确实是再也没有一个桔子的时候,他跑到爸爸身边,拉着爸爸说:“ 快去呀,冰箱里还有桔子,拿给妈妈!”
他很快地捧着一个大橙子来到我的面前说:“ 妈妈,给你,快看,这里还有桔子呀!”
我的心被深深刺痛,看着儿子懵懂的样子,我不知道他那一连串的话,那如此迅速的反应,那小大人似的举动,是哪里来的?那像是一种应激状态下被激发出来的反应。
作为深爱他的母亲,我又怎么忍心,让我这小小的宝贝,去为我们夫妻间非理智的争吵,透支他宝贵的心理资源呢?
于是我恢复了理智,我知道多年后,我不会因为没有与丈夫争出胜负而后悔,但我会因为减少对孩子的伤害而庆幸。
我不是完美的妻子,亦没有找到完美的老公。不是神仙眷属的我们,虽然有意识地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争吵,但偶尔地,还是不能很好控制。
但我知道我即便是在情绪失控时,也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告诉孩子:“ 这件事情和你没有关系,你很好,是爸爸妈妈现在有点生气!”
我发现,当我这么做了,孩子就放松了好多。他继续做他的,只是有时候过来问:“ 妈妈,你的坏情绪过去了吗?你好了跟我说一声啊!”
又有一次,我再次生老公的气,气到流泪。儿子过来问我:“ 妈妈你怎么了?怎么哭了?”
我说:“我有点生气,哭一会儿好受,和你没有关系!”
可是,也就是在那一瞬间,看着站在我面前,无比体贴的儿子,我内在的一个旧有模式就忽然启动——是的,这一定是盘踞在我心中的一个按钮。
于是我抱起儿子,一边拥着儿子,一边指责老公,我心中升起一种“ 看我们母子俩多可怜,都是你的错!”的情感纠缠。
不曾想,儿子轻轻地推开我,对我说:“ 妈妈,你难过可以哭,你不可以骂爸爸!”
一瞬间,我就被儿子温暖而清晰的声音点醒——是的,只是我在投射我的难过,我的可怜,我的委屈,与儿子无关。
他拒绝了我的投射,他也没有和我站到一起去充当一个受害者。他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清晰地看着这一切的发生。
也许他不知道背后的种种原因,他只看到了我在责备他爸爸。
他不明白也好,他没有必要明白,也无需弄明白,因为这是我和他爸爸的事儿,何必让孩子缠绕其中。
用肃然起敬来形容我当时对儿子的态度一点不过分。我轻轻地放下他,告诉他:“ 好的,我再哭一会儿。”
然后,他看看我,转身去玩玩具了,而我就尽情地将那些情绪,都揉在泪水里,任它流淌。
当然,儿子此时这份清晰和拒绝卷入的坚定感,来自于我之前每一次发生不愉快,都清晰地告诉他:“这不是你的事……”
没有孩子希望父母之间彼此伤害,也没有孩子,愿意目睹父母的争执和攻击。因为父母的爱是他们精神的家园。
但是,如果,如果,作为父母,依然控制不住地去争吵,甚至不得已要分开,那也一定要告诉孩子:“ 这不是你的事儿,是爸爸妈妈的事儿!”然后,告诉他,你们都爱他。
如果,暂时你确实无法相信,对方是爱的孩子的,也请告诉自己,这份怀疑只是你的。
至少你要做到,不把孩子的拖到你们的矛盾中,更不要强加给孩子判官的角色。
作为孩子,面对父母不和谐的关系,有些伤痛也许无法避免,但是,你懂得了剥离与孩子的关系,尊重孩子的心理疆界,至少可以将伤害降至最低。
网友评论